各地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宁波记协  >  深入"走转改"  >  各地动态

战“疫”,我们在现场

2021-12-31  宁波记协

镇海区新闻中心 梅佳燕

  12月19日,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的现场,我们得到了解除镇海区除蛟川街道封控区和管控区以外的临时封闭管理的好消息。主持人把第一个提问的机会留了镇海的记者。接过话题的那刻,我就在期盼着,新闻发布会结束的那一天早日到来。没想到,6天后,镇海实现了全域解封。

  回顾刚刚经历的这场发生在镇海的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大战大考,我想分享几位和我一起并肩作战的伙伴们,在战“疫”第一线的故事。

  陈巍:把党媒的使命书写在指挥部

  紧张,令人恐惧的紧张,这是12月6日清晨,我和小伙伴们到区政府防指的第一感受。

  疫情发生后,镇海区新闻中心立即抽调10多名精干力量紧急进驻区防指小分队,24小时待命。我们的首席记者陈巍,是第一个到达防指的记者。

  当天凌晨4点55分,陈巍接到紧急通知,没有任何迟疑,简单的行装中,他没有忘记别上一枚党徽。

  他跟随前线总指挥进行多次明察暗访,看到夜行人的微光照亮前路,报道镇海连夜转运近10万份核酸检测样本;他与前线指挥人员并肩战斗,不分昼夜,滚动发稿,第一时间传递出党和政府的声音,坚定了人们战胜疫情的斗志和信心。

  指挥部就是防疫战场,陈巍一直认为,我们是战场上的通讯员,必须第一时间传递疫情防控的权威声音。很多网友在镇灵通客户端留言,能够及时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他们的心稳了。我们的心也稳了。

  对应着每天不到3小时的睡眠,陈巍说:“守土有责,我是记者,更是党员,必须坚守我们的阵地。”

  朱蓓蕾:二胎妈妈主动请缨 逆行奔向抗“疫”一线

  “我不要去医院,就让我睡一觉嘛!”12月11日晚,蛟川街道的一位医务工作者深夜累到晕倒在路边。这条视频在网上受到极大关注,拍摄者正是我的同事朱蓓蕾。

  生活中,她比我还多了一重身份,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朱蓓蕾常年从事新媒体编辑工作,她知道,只有深入蛟川一线,直击现场,才能做出更多直抵人心的新闻,于是,她主动请战,一脚油门踩进了管控区。

  社工们嘶哑的声音,工位后简陋的床铺、日行3万多步的独臂志愿者、做梦都想着为群众配药送药的工作人员,等等等等……这是我们本未曾见过的战“疫”现场,也是朱蓓蕾作为记者正在投身的战场。她用亲历者视角,记录了这些画面,发布了《我在战“疫”第一线》系列视频,从不同侧面向人们讲述了蛟川街道管控区内抗击疫情的真实情况。

  然而,为了抢时效,她连跟家人视频连线的时间都没有。虽然想到不会做饭不会做家务的丈夫带着两个儿子会怎样地“鸡飞狗跳”,但朱蓓蕾一点也不动摇,她说,因为我是记者,所以我要坚守在新闻现场。

  马旭峰:把封控区最真实的声音传出去

  12月16日深夜,在临江社区,40名前来支援的机关干部志愿者们,推着小三轮车,冒着大雨,他们要把472份牛奶和鸡蛋送到了居民手中。这个“温暖的雨夜”当晚就在朋友圈刷屏。

  跟拍着他们的,是记者马旭峰。作为临江小区的业主,马旭峰说他做梦也没有想过,小区会以发现1号病例的方式在一夜之间家喻户晓。看着同事们冲锋在战“疫”一线,再三思索后,马旭峰向单位报备,联系社区,穿上防护服,就地成为封控区里的“战地记者”。

  马旭峰是第一个记录“封控区留守医生”赵芳的记者。上百条的医疗需求仅靠赵芳一人之力,独木难支的信息从封控区传递了出去,卫健部门快速组建医疗小分队进驻,封控区内的“配药难”“看病难”得到缓解。

  社工因个别居民的不理解、不配合,一边擦眼泪,一边核对数据,但是那句“我没时间哭”的视频传到网上后,社区居民对社工有了更多的理解、并陆续开始支持他们的工作。

  在作为志愿者,帮忙去送考生通行证时,马旭峰还发现了《车棚里的考研梦》,让大家感受到了青年的倔强和穿透黑暗的“后浪”力量。

  被陈巍、朱蓓蕾、马旭峰鼓舞的我们,也是一路狂奔,报道安置点、探访隔离点、跟拍转运人员、走进巡逻卡点,就这样坚持坚持再坚持,从大雪到冬至到最后的全域解封,20天里我们都没有缺位。

  20天的时间里,我们甚至不知道在厚重的防护服、面罩、护目镜、口罩下,那一些战“疫”人员的脸是什么样子,但我却能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心跳,他们的赤诚,他们平凡身躯下隐藏着的伟大灵魂。

  我们用文字和镜头把亲历的故事记录下来,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最危难的地方,有共产党员在。我们,没有辱没自己的使命。

  很荣幸,我在现场。谢谢大家。

信息速递更多+

三项学习教育更多+

宁波新闻界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