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药检报道引出的笔力话题
2019-08-07 宁波记协
前些天半夜醒来无法入睡,只好从床头柜拿了一本书消磨时光。这是央视名嘴白岩松著的书作《白说》。翻着翻着忽被书中作者亲历的一段故事所吸引。
故事发生在悉尼奥运会开幕前夕。当时赴悉尼报道奥运的白岩松,一下飞机就听说中国奥委会开启了最严的兴奋剂检测程序,一大堆著名国手被刷下,于是赶到记者村从电视上了解详情。首先看到的是央媒报道,导语大致是这样的:今天下午x点,中国奥委会主席袁伟民在召开的xx会上强调,宁可牺牲成绩,也要一次干干净净的奥运会。接下来基本上也是按传统方式介绍了如何从严开展药检的具体情况,五个w一个不少。
而紧接着由澳大利亚电视台播出的同一题材新闻,报道手法与前者大不相同。画面一开始是一个运动员在宿舍里收拾东西,同步配上这么一段导语:“中国运动员xxx正在收拾行李,但他不是去悉尼参加奥运会,而是要回到他的老家。”画外音接着说:“xxx昨天接到通知,他的药检不合格,不能参加悉尼奥运会了。我相信他的对手都会松口气,因为他是金牌的有力竞争者。和他相同命运的,还有很多中国运动员……”接下来才是袁伟民表态内容。这条新闻结尾是这位运动员走出体育总局大院的画面,并配了这么一段寓意很深的解说词:“xxx只需几小时行程就可以回到他的老家,但是没有人知道,他要用多长时间再回到这里。”
这两条同一题材的报道,都把这一新闻事实讲清楚了。差别在于澳媒通过巧妙地链接,运用主人翁、故事、戏剧化、悬念四大元素,不但把新闻事实讲清楚了,而且还讲得很生动、很形象、很深刻。因而对受众的吸引力就相对强一些。这一案例让笔者联想起时下热议的记者笔力话题,于是忍不住借这期“卷首语”平台也聊上几句。
“四力”中的笔力,指的是广义上的笔力,即表现力。进入融媒体年代,记者的笔力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它不仅仅是记者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应包括可视化、多载体、多形式表达能力。笔力在“四力”排序中虽据末位,但这并非意味着它的重要地位、重要作用不如前“三力”。“四力”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统一体。笔力是记者综合素养的集中展现,是前“三力”的最终呈现形式。脚力、眼力、脑力是笔力的重要支撑。而笔力则好比是球赛中的临门一脚,400米接力赛中的最后一棒,没有过硬的“临门一脚”、“最后一棒”,好脚力、好眼力、好脑力的效应就无法实现。
记者的笔力既然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提升的途径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勤炼脚力、眼力、脑力,夯实提升笔力的基础;勤学习,多积累,熟读中外文学名著、新闻名作范文,收集大家名言警句,搜寻百姓耳熟能详的妙语,以加强自身语言文字方面的修养;勤炼笔,多动手,让笔叫得应、使得顺、有灵气、有穿透力,让新闻领域的“十八般兵器”都能挥洒自如。从本文开头提到的这个案例看,练就善于用事实吸引人、感染人、引导人的真功夫,对提升记者笔力来说也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新闻报道中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精选事实。要尽可能选那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有人物活动、有生动故事、有“以一当十”功效的事实。二是报道好事实。要用倚马可待的速度、最凝练的话语画面,把新闻事实讲清、讲透,讲得很生动、很深刻。三是善于用事实说话。让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来表达记者的立场、观点、见解,寓舆论引导于对事实的客观报道中。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也是新闻的生命和魅力所在。从这一角度看,把握好上述三点,练就善于用事实吸引人、感染人、引导人的真功夫,也许正是记者提升笔力的主攻方向,这比练就妙笔生花本领更为重要。
(作者:宁波市记协主席 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