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追忆艾丰想到的
2019-06-13 宁波记协
上月下旬,新闻界又失去了一位受人敬仰的大咖级人物—原经济日报总编辑艾丰。尽管与艾丰没有交往的机会,但他的大名自我从业起就一直印在脑海里。
记得宁报办公地点还在厂堂街的时候,单位发了一套人民日报函授部编发的新闻业务培训教材。这套教材最吸引我的就是艾丰著的《新闻采访概论》,70页的讲义花了一个通宵一口气读完。不久又拜读了他的专著《新闻采访方法论》。这本26 万字的专著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采访活动中的矛盾,并寻求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既有不同于以往高校新闻学教材的新观点、新见解,又有丰富的实践案例,思想性、实用性都很强,让我这个当时还是初出茅庐的记者受益匪浅。
就象他的专著一样,艾丰的许多通讯、新闻述评作品,也渗透着自己独到的思想、见解、观点,闪烁着专家型记者的风采。最典型的是他写的《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这篇新闻述评运用事物的两面性这一哲学思想,从“无限的循环掩盖着有限的数量”、“ 低廉的价格掩盖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自使用掩盖着水资源是一个整体”三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报道和深度剖析,一下子就抓住了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不重视水资源及节水工作的思想根子,从而引发了较强的社会反响,连一些权威专家也为这篇报道独到的角度和思考的深度所折服,好评如潮。
艾丰不太喜欢把记者比喻为笔杆子,觉得这样比喻容易让人误以为记者就是无个性、无头脑的“杆子”——别人这么说,你就这么记、这么写。他认为记者不仅在奔波、记录、报道,更在思考、探索、追求。为此,他特意把他的新闻作品集取名为《思考的笔》。他还说记者有报道、解释、预测三项任务,哪一项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思考。
艾丰的好学精神也堪称业界的典范。他的《八十感怀》中的“为用而学几十年如一日”这句话,就是他好学精神的真实写照。他在写《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这篇述评前,光是收集、学习水资源专业知识就花了好几个月,自诩一度成了“水资源研究迷”。除了立足新闻、哲学,他学习、专研的领域还拓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这也是他在新闻、哲学、经济等多个领域都有建树并成为专家型记者的重要原因。
艾丰以自己的言行倡导让记者手中的笔成为“思考的笔”,这对当前业界正在开展的提升“四力”活动也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脑力就是思考能力,在“四力”中处于统领地位,是脚力、眼力、笔力的指挥中枢。从艾丰的实践来看,提升记者脑力的途径,不外乎“炼脑”、“补脑”这两个关键词。
铁刀不磨易生锈,大脑不炼会迟钝。所谓“炼脑”,就是要多从政治的高度,全国、全局的高度,勤思、多想、想深、想透,尤其是要多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强化问题导向意识,多问几个“为什么”,养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习惯,不断提升科学分析、判断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社会热点的能力。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新闻报道既导向正确,又别具一格,见解独到,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现实针对性。所谓“补脑”,就是要不断地为我们的大脑进行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充电”,党的方针、政策“充电”,多门类专业科学知识“充电”,以增强提升脑力的动力源,使我们的大脑始终保持思维活力、思想创造力。
看来,要成为有思想的记者、专家学者型记者,而不是思维受困于网上“信息茧房”的记者,更不是靠部门和单位新闻发布会及通稿度日的“被饲者”,说难也不难,关键取决于我们是否象艾丰那样在“炼脑”、“ 补脑”上下了真功夫,取决于是否有艾丰那样的社会责任感。
(作者:宁波市记协主席 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