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新闻界电子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宁波记协  >  宁波新闻界电子版

践行“四力”在黔线——以宁波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一片叶子的追寻》为例

2019-05-09  宁波记协

  2018年5月,我受宁报集团委派,前往我市对口帮扶地区——贵州省黔西南州挂职锻炼,参与脱贫攻坚。挂职期间,工作任务比在原岗位时更多元,但是新闻报道是本职和主业。一年时间内,我深入脱贫攻坚一线,采访脚步遍及黔西南州所有县市,用朴实生动文字描绘脱贫攻坚战壮丽篇章,共在黔甬两地媒体发表报道三百余篇次,多篇报道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发,其中,《一片叶子的追寻》获得宁波新闻奖一等奖。

  我将以分享《一片叶子的追寻》的构思、采访、写作过程为主,并结合挂职期间和往年经历的类似采访写作经历,谈谈践行“四力”的几点心得体会。在这里我要先说明的是,因为《一片叶子的追寻》是一篇通讯报道,是在动身、动笔之前较长时间就获知的一个新闻素材,先动的是脑,所以我会把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的常规逻辑顺序稍作调整加以阐述。

  增强脑力“指南针”,让一切为我所用

  《一片叶子的追寻》于去年10月23日在宁波日报头版刊发。这一片叶子,是中国白茶第一村——安吉县黄杜村的白叶一号。黄杜村靠着白茶走上了致富路,如今要回报党恩把白茶苗捐赠给贫困地区。去年年初,黄杜村全体党员写信向总书记表达这个意愿后,得到习总书记的批示关心,引起全国关注。

  在前往黔西南挂职不久后,我便得知安吉白茶落户黔西南的消息,也曾参加过多次与此相关的会议。那时候,我就开始准备做这个选题,搜集了大量资料,并把相关直接参与方,包括黄杜村书记盛阿伟、浙茶集团总经理吴骁等人的联系方式都留好,以便进一步深入交流采访。

  但是我没有立刻去操作,一方面,我考虑到上一波关于总书记对此事回信的宣传高潮还没过去,此时出稿是“以卵击石”;另一方面,各方都还在探讨、商议,并没有一锤定音的新闻“硬核”。如果一切进展顺利,最佳的时机是在第一株茶苗种下去的那一刻。

  从那以后,一直到10月中旬确定首种时间为10月22日,这真是一段难熬的时间,有好几次“蠢蠢欲动”的念头,最终都被我自己打消了。但是我一直紧密关注着事态的进展,最终证明这样的坚持和等待是明智的,也是值得的。因为这几个月的时间,发生了很多新的故事,而且都是我独家掌握的。这样做出来的文章,既是“错峰宣传”,更是差异化竞争。

  要做出好报道,集体的智慧不可或缺,团队的头脑风暴是更强大的脑力。在整个报道操作的过程中,我一直与宁波日报以及黔西南日报的领导、同事汇报沟通,商量如何更好做好这篇文章。首先面临的是这个题材的“硬伤”——它的主体是在安吉方面。

  如何把角度转到宁波上来,难度不小。采访回来后,我开始整理笔记,梳理思路,最后选定“追寻”的角度。因为黔西南是世界茶源地,白叶一号寻根来到故土;其次正是因为有了宁波干部的追寻,才有了这个故事,而且也十分符合宁波“六争攻坚”的精神;最后黄杜村党员在脱贫致富后饮水思源,追寻的是党的恩情。文章从挂职干部追寻项目、茶叶追寻故土、党员群众追寻党恩三个角度,捧出这个酝酿了半年的故事。22日晚,与编辑沟通完善,一直到次日凌晨。

  强化脚力大前提,翻山越岭深入一线

  我所在的宁波日报地方新闻部,原为农村部,与农业、农村、农民广泛接触。部门中一直保留着“能吃苦”的优良传统,因为从采访成本上看,去一些偏远的农村需要一两个小时的车程。但是到了贵州以后,才发现这就是“小巫见大巫”,根本不值一提。我感觉,脚力之外,其实更多的是体力。

  得到首种仪式时间确定的消息后,我第一时间与挂职普安县委常委、副县长方健联系,并通过他安排相关采访。10月18日,我便到达普安县,先在县政府采访挂职干部、当地干部,随后前往两个种植基地采访建设人员、当地农户,然后通过电话采访了安吉、浙茶集团等各个相关人物。

  “七分采三分写。”乘车走在荒山野岭、土建现场,确实很累,因为安吉方面提出,选择基地最理想的就是荒山生地,这给项目推进带来很大难度。对我而言,这可以提升故事的精彩度,但是采访难度也提升了。第一批茶苗的种植点有两个,分别在普安县的两个角落,从县城出发,去地瓜镇要一个多小时,去白沙乡要两个多小时。采访途中,我第一次出现晕车呕吐情况,手拉着车门上的扶手都磨出了水泡,期间也有人劝我,说去一个点看看就差不多了,但是我坚持走完。

  练就眼基本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横看成岭侧成峰,同样到一个地方,不同的视角有着完全不同的结果。记者来到新闻现场,就像士兵走上了战场。特别是在集中采访的时候,每个人都在展开无形的竞争,争抢采访对象、争抢提问机会、争抢机位。即使是单独采访,至少你要与时间赛跑,要争分夺秒调动所有感官系统,尽可能多地搜集信息。

  在几天的采访中,我一路走一路看。虽然身体很累,但我几乎没有在车上休息,我计算着路程时间,看着前方的山路蜿蜒,看着两侧的荒山野林,还有一些散落的村庄,路上偶尔经过的背着背篓的老人和三五成群的牛羊。期间,我一直跟开车的当地司机进行交流,不懂就问。这样的一个往返,让我对对当地的自然条件、有了最直观的了解和体会,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素材和背景信息。比如少数民族老百姓自己编的歌谣,就是在现场采访中得到的。

  锻造笔力“金刚钻”,讲述动人好故事

  笔力,看起来是一个语言艺术,本质上是个文风问题。文风改到位了,笔下自有千斤力。笔力来自真实,也来自平实;来自真情,也来自鲜活。面对脱贫攻坚这样的宏大主题,用什么标题,怎么开头,如何衔接行文,又要怎样收尾,我一次次地构思、尝试,又一次次地推倒重来。

  后来我想到了自己在2013年“菲特”台风期间在余姚被淹村庄采写的那篇通讯——《洪水中的三百多条短信》。大灾大难之中,在一片混乱的局面之中,如何体现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我们选择的切口是村书记的手机短信,不仅真实,而且饱含真情。

  我借鉴了这样的写作思路,把小小的一片叶子作为主角,整个故事围绕主角缓缓展开,文字平实、朴素,以浙黔两地村书记走过的蜿蜒山路开头,以当地百姓自编的“土味”民谣结尾。整篇文章出炉,就像一杯刚泡的清茶,清新的茶香随着缥缈的热气弥漫开来,细细品尝,回味之中似乎又能闻到它所根植的泥土芬芳,又能体验到它经历的雨打风吹。

  (作者:宁波日报地方新闻部 黄程)

信息速递更多+

三项学习教育更多+

宁波新闻界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