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微光”
2021-12-31 宁波记协
宁波广电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 王佩璐
进入镇海以后,时间是加速的。
作为媒体,我们也同样在和病毒赛跑,在和疫情赛跑。
两周的时间里,多媒体新闻中心一共完成各类电视抗疫报道270多条,新媒体及短视频报道200多条,在央视卫视推出疫情防控报道80多篇,其中新闻联播2条,浙江新闻联播25条。
而我们第一聚焦小组,策划了深入一线的的长时间蹲点记录系列专题:《抗疫进行时》,疫情期间一共发出8篇抗疫深度系列报道,拍摄超过1800G素材,5000个以上镜头,通过航拍、延时等多种手段,从早到晚记录了流调人员、医务人员、公安干警、环卫工人、社区干部们工作的画面。
系列报道的开篇是蹲点日记:《镇海区人民医院的12小时》。这也是我们抗疫系列报道中连续工作时长最长的一天。
12月8日12点,我们抵达镇海,此时距离我们第一期特别节目播出时间还有30个小时。
拍摄是从当天下午三点就开始的,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上的7:30。
我们走了包括指挥中心、员工之家,检验科,急诊室等在内的15个点位。拍摄完成后,写稿子,粗编,传素材,直到18:52分节目播出,神经都在一直紧绷。
所以虽然拍的是镇海人民医院的12小时,但背后的工作量其实远长于十二个小时。
从12月8日上午8点开始一直到12月9日节目播出,我们的工作时长为34个小时,其中总拍摄时长约15个小时,镜头有1200多个,采访人物有31位。
第二期我们蹲点急救站,记录时长24小时,拍摄人物32位。
拍摄过程中,我们真实感受到了他们的辛苦,他们中的很多人当天工作时间都超过18个小时,由于穿着防护服,没有办法上厕所也吃不了饭,运送病人的过程中他们除了要和困倦斗争,还有和饥饿交锋,他们中有很多位,都到了再过几个月就退休的年纪。
很好笑的一幕是当天晚上的12点左右,也是我们拍摄了12个小时左右之后,我们劝着急救站的工作人员休息休息一下吧,他们也劝着我们休息休息一下吧。
在疫情期间,我们好像都忘记了辛苦这件事。
随着外围情况的明朗化,第三期第四期,我们则选择进入了蛟川街道,也深入到了此次疫情最核心的五里牌社区和临江小区。这是我们距离疫情最近的两期节目,蛟川派出所和五里牌社区的工作人员都问过同一个问题:你们不害怕么?
而我们每次也都会反问回去:你们不也没害怕吗?
当时,我们真没觉得害怕,只觉得这是我们的使命,我们需要去记录一下他们。
我们记录了辅警老朱和他的徒弟运送物资,寒风凌烈里,空荡长街上,只有他的摩托车和我们的汽车在城市里穿行。
我们记录了派出所民警黄磊2点半吃过午饭去五里牌社区扫楼,不肯放过一寸地方,他告诉我们,这是他今天第四次进入五里牌社区。
我们还记录了蛟川街道转运组组长王萍,12月16日,是她40岁的生日,但是由于连日来的工作,她早就忘记了。我们现场连线她的孩子,她们给她唱生日快乐歌。而在蜡烛吹熄的短暂温馨里,她继续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还有父子同在抗疫一线的救护车司机王强,一天转运18个小时,回来之后一直喊着嗓子快要冒烟的王国艺,还有虽然退休了但一直坚持战斗的李萍。
还有和病毒赛跑的流调人员,5号线的工作人员,以及在寒风中唱出温暖的小区居民们。
由于节目篇幅有限,在8期节目里,还有一些采访对象成了这次疫情报道的“遗珠”。
他们是一家三口都在抗疫一线的镇海人民医院的曹丽君主任一家;
是统筹整个120急救中心运转的吴进豹站长,以及戏称自己是整个急救站“老妈子”的急救站办公室主任周忠伊;
是刚刚动完心脏手术却依旧坚守在一线的蛟川街道派出所老民警蒋火明,再有三个月退休,累到淋巴发炎的马振国,
还有哪里有突发状况就去哪里的“救火”蛟川街道武装部长陈亮。
镜头里,这些微光感动着我们,镜头外,我也想聊聊我身边的“微光”。
这个视频是当时我们在拍摄《战斗在最需要的地方》,从凌晨4点到9点,我的搭档小吴手里的摄像机都没有放下来过,而就在我们跟着民警老朱到一个小区门口,需要等待一位民警的家人送衣服这样的短短的5分钟里,我发现他一只手端着摄像机,坐在了花坛边,睡着了。这个画面我到今天回想起来,都会鼻酸。
从疫情开始到镇海解封,我们并肩作战了12天。每一次我定了选题,问小吴,这个去不去,要不要去,他都会回答我,肯定要去的,这是应该去的,我们一定要去的。
看点的金诚,是镇海报道组进驻镇海的第一人,因为报道紧张和防疫安全的原因,他过家门而不入,好几个晚上,我都能看到他偷偷跟女儿视频,我至今还记得他摸着没时间刮的胡茬,轻轻问“豆芽你是不是不认识爸爸了呀”。
宁波新闻的王宇权,阔别了才结婚2个月的新婚妻子。最忙的一天,他一个人带回了三条稿子。
有一次我们做完核酸,刚巧碰到赶着出门的频道群的陈曦,他问我们你们带胶带了么。原来由于连日的奔波,他的鞋子开了个很大的口子,当天他用胶布把鞋子粘上,继续去跑下一条稿子。
还有我们的高红明站长高站长,疫情期间,他的角色多变,既是临时的司机也是联络员。有什么问题,我们打电话给他,他都能第一时间帮我们协调解决,没车派车,没吃的送吃的,没有联络人,他帮我们找。每次和他通完电话,挂掉的前一刻,他总会再叮嘱一句,好好休息,不要太累,注意安全。
前线的记者在一线采写新闻,后台的同事也在马不停蹄。
我们“家里”的伙伴,帮我们接片,精修,制作,配合得十分默契。我们在微信里组了个群,群名很简单,就是我们当天出片的日期。沟通的内容也很简单,编导的要求,素材的位置,以及大家对于节目的探讨。从1208群组建开始,群名一共变更了8次,最近的一次叫“1221第一聚焦 完结撒花”。是前线4位记者和后方11名小伙伴,一共十五人团队齐心协力亲密无间的配合,成就了我们疫情期间一共8期的系列报道。
而这都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一个小故事,我愿将他们也称为“微光”,也正是这些微光,成为了这次我们新闻团里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