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宁波记协  >  深入"走转改"  >  各地动态

眼泪,是最好的诠释

2021-12-31  宁波记协

 浙江日报 李华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这句话在武汉疫情爆发时,曾引发广泛的共鸣。而亲历这次镇海疫情,我感受最深的,是在大灾来临时,在大义面前,平凡人也有非凡之举,也可以像山一样伟岸,守护一方安宁。

  都说“眼泪,是最好的诠释”,这次疫情期间,除了镇海区建交局局长范骏落泪,我还见到了不少在抗疫一线洒下热泪的“逆行者”。

  临危授命,担任临江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总指挥的余兆有,在与我视频连线时,不止一次抹了眼泪。疫情之前,余兆有是镇海区纪委区监委机关干部室主任,是第一批挺进临江社区的机关干部志愿者之一。疫情期间,余兆有坐镇一线,全过程没有换防,带领机关志愿者,与社区一起承担起临江小区6000多居民的核酸检测、居家管控、生活物资保障等各方面工作。

  临江小区是疫情“风暴眼”,用没日没夜形容他们的工作不为过。最忙的时候,一天只能睡一两个小时,经常下半夜还在安排人员转移,天没亮又要开始准备全员核酸检测。这20天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既是他们的指挥部,也是他们的家,白天办公的桌子一拼,就是晚上睡觉的床。作为临时上阵的总指挥,余兆有的压力尤其大,一方面是对社区情况、人头不熟悉;另一方面,是每天都有各种重要事项需要他决策。20天里,他脑袋里的弦一刻也没敢放松,就怕疫情防控有漏洞、居民生活保障没有得到满足。

  12月25日,蛟川街道解封的当晚,余兆有发了一条这样的微信朋友圈:“胜利回归,回首过往,深感虽艰辛困难,但战疫面前,人的爆发力无穷,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机关基层,人人都是英雄!”可以说,他流下的,是担当的眼泪,是不辱使命迎来曙光时的轻松和宣泄!

  每次疫情期间,从医护人员到社工,逆行者中,女性的数量总是占多数。而她们流泪的画面,也格外让人动容。

  赵芳是镇海区骆驼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普通医生,也是临江小区居民。疫情以来,本来可以安心待在家里的她,主动请缨,成为了封控期间,整个社区的“巡回医生”。可以说,是一个人扛起了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针、换药、做产检……赵芳冒着风险一趟趟上门为居民服务,让这些特殊群体有了依靠、也安了心。解封一刻,封控期间割伤手的小男孩一家,给她送上了鲜花,那一刻,赵芳没控制住眼泪。可以说,她流下的,是感动的眼泪,她为整个社区携手走出疫情而感动!

  这次疫情期间,镇海区蛟川街道银凤社区党委书记周光瑞,被居民称为“拐杖书记”。今年7月,周光瑞腿部受伤导致粉碎性骨折,至今手术钢板还没有取出。医生告诉她,需要静养八个月才能痊愈。疫情一来,这些都顾不上了,她拄起拐杖,强忍疼痛在社区内忙碌着各项工作。心疼这位老大姐,社区好几个年轻社工都偷偷流了眼泪。但是擦干眼泪,大家又都跟在她身后,斗志满满地投入抗疫一线。

  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比如临江社区的社工岑燕在抗疫一线迎来30岁生日,社区书记送上蛋糕时,热泪盈眶的她许下“早日解封”的生日愿望;比如一位医护人员夜里累倒在路边,但是却带着哭腔跟同事说,只要让她睡一会就行了,睡一会还能接着战斗……

  最是真情能动人。作为一名记者,我也特别庆幸,能在现场捕捉到这些真情流露的画面,用笔和镜头记录呈现平凡人的非凡之举。

  在镇海采访的10多天里,除了做好新闻发布会等一手权威信息的报道,我们深入物资接驳点、全员核酸采样现场、核酸检测方舱、集中隔离点等抗疫一线采访,通过视频、图文等融媒体手段全方位呈现抗疫一线的生动画面。在12月25日,蛟川街道封控区管控区解封当日,我们冒雪挺进仍处于封控区的蛟川街道临江社区,第一时间发布解封一刻的现场实况,挖掘20天封控管理背后的动人故事。

  疫情以来,浙江日报宁波分社累计在浙江日报发稿30余篇,新媒体报道200多篇,报道呈现了“下沉社区的党员干部群体”“赶赴一线的医护群体”等众多抗疫群像,挖掘出了“拄着拐杖坚守一线的社区书记”“第一天上班就遭遇疫情的95后社工”等一批生动的人物典型。同时,在浙江新闻客户端、天目新闻客户端、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开展融媒体新闻报道,实时高频发布权威信息的同时,挖掘制作了众多流量大、反响好的新媒体产品。

  我想作为新闻工作者,这也是我们践行“四力”的题中之义。只有凭脚力走进去,凭眼力去观察,凭脑力多思考,凭笔力去呈现,才能把“泪点”变成鲜活的新闻“爆点”,把感动转化为践行“四力”的具体行动。

信息速递更多+

三项学习教育更多+

宁波新闻界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