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沙龙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宁波记协  >  记者之家  >  记者沙龙

从业余通讯员到党报记者

2021-07-21  宁波记协

  屈指一数,发表第一篇新闻稿至今已有29年了。而与新闻结缘纯属偶然。

  高中辍学成为一名业余通讯员

  1990年1月,我刚读完高中第一学期,因贫病交加不得不辍学。此后,我一边在家务农,一边自学高中课程,准备参加高考。

  一晃两年过去了。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后,我受到很大鼓舞。

  当年4月9日,我参加了由七里乡政府举办的新闻报道培训班。虽然培训只是两个上午,讲的理论也是一知半解,但在此后我闯出了一条边自学、一边写稿的新路。

  写新闻稿是难的,稿子要被采用更难。有人讽刺说,你新闻单位里没有熟人,想“癞哈蟆想吃天鹅肉”。我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在向浦江县广播站投稿的同时还向金华人民广播电台投稿。

  一篇篇寄出的稿件如同泥牛入海,杳无音讯。我不断反思,认真分析原因。5月29日傍晚,我的首篇稿件在县广播站新闻节目中播出了。此刻,我内心里涌上来的喜悦顿时化解了一个多月来的困苦。8月3日,我又意外地收到金华电台的1.5元稿费。这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励着我继续前进。

  1993年,我首次参加高考后落榜。我没有气馁,四处奔波,爬格子。

  次年高考,命运偏偏再次跟我开玩笑:我仅以一分之差失之交臂。

  是甘心对命运俯首称臣,还是继续拼搏?我一时迟疑不决。经过一番苦思,我决定下半年“爬格子”挣足学费,来年再复读一个学期再参加高考。

  八月初,我就走出了落榜的阴影。我凭借一辆自行车,一支笔,一本采访本,奔波于山间小路。

  作为一名乡政府业余通讯员,没有固定的报酬,全靠自己多“爬”多得,乡政府只是在稿费基础上给予一定的奖励。我几乎每天出入乡政府,寻觅线索。

  有一天,我端起饭碗准备吃饭,这时,一位乡干部托人带来口信,说某村新建的一座庙宇前一天刚开光就被焚毁。我想这是一条很好的线索,便放下饭碗迅速赶赴现场采访。几天后,稿件被《金华日报》采用,后来还被评为该报社会新闻好稿三等奖。

  半年时间内,我留心听,细心看,专心记,用心写,在省市县报刊及电台发表新闻稿件百余篇。当我得到用艰辛的汗水换来的千余元稿费时,心中充满了希望。

  1995年的高考,我终于如愿以偿,被宁波商校文秘专业录取。

  从校园通讯员到企业通讯员

  在中专求学期间,我担任了校学生会宣传部长。我也采写一些发生在校园里的新闻,向《宁波日报》《宁波晚报》等媒体投稿。看到自己采写的一篇篇稿件见诸报端,我也怀揣着毕业后当记者的梦想。

  当时学校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展得红红火火,班班有服务对象,人人都积极参与。我通过调查发现,外贸2班的志愿者活动与众不同,于是,采写了《一位归国华侨和他的46个忘年交》的稿件,刊登在1996年6月3日《宁波晚报》第1版。

  商校开办了家电专业,同学们每逢周末会去小区为居民义务维修家电。一次,几位同学在修理一台收录机时,发现电池盒内藏着一张1.5万元的存单。当时存单即将到期,而主人早就忘记了。同学们主动把这张存单归还给当事人。他们“完璧归赵”的事迹也见诸报端。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主管单位——浙江省商业集团公司主办的《浙江商报》头版头条也曾刊登了我的稿件,如1996年10月9日,《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    宁波商校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一文。

  中专毕业后,我陆续在宁波几家企业工作。无论是从事办公室,还是市场拓展,工作之余我仍是通讯员,向媒体投稿也是乐此不疲。我经常把向报社投稿。记得最多的一年在报刊上发表各类稿件400余篇,收到的稿费也接近于我的工资。

  2002年11月12日,《浙江日报》第5版刊登我的稿件——《宁波超市争抢“菜篮子”》,稿件还获得浙报当年第三季度好新闻三等奖。这也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在资深记者云集的浙报中,我作为无名小辈也能获奖。我也悟出一个道理:业余通讯员,只要角度抓得好,稿件不仅能被省级党报采用,而且还有机会获评好作品。

  圆了党报记者梦

  与我现在所在的单位——《鄞州日报》结缘,说起来也让人很难相信,我第一次给《鄞县报》(《鄞州日报》的前身)投稿,次日就被刊登,而且稿件居然被评为中国县市报好新闻三等奖!

  1996年暑假,我去咸祥镇政府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个偶然的机会,镇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正在代理一起“民告官”的官司。

  原来,该镇农妇许某半年前到岱山县收购了鳗苗。次日,当地工商所以她没有营业执照为由,人和鳗苗都被扣押。后来,岱山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把许某收购的鳗苗贱卖,并作出罚款5000元的决定。返甬后,她运用法律手段维权。最终,迫使岱山县工商局退还鳗苗款,并给予相应赔偿。

  8月8日,有了这个结果,我就写了稿件传真给了《鄞县报》编辑部。对于稿件能否刊登我心中没底,这毕竟是我第一次给《鄞县报》投稿,再说,报社里也没有熟人。哪曾想,第二天稿件在第一版显著位置刊登了。

  第二年6月,报社又通知我去领奖金和证书了。我当时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稿费已经拿到了,怎么还有奖金和证书可拿?原来,报社把此稿推荐参评1996年度中国县市报优秀作品,被评为消息类三等奖。报社记者每年原创不少优秀作品,偏偏把我这个无名小辈的作品推荐去评奖,可见报社只认稿不认人。

  2000年前后,甬城连锁超市刚起步,我利用自己的优势,以独有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诠释连锁超市这一新生事物的内涵,采写的稿件频频在《鄞县日报》上“露脸”。

  2001年,我首次被评为《鄞县日报》积极通讯员。次年,又被评为优秀通讯员。2003年,《鄞州日报》复刊10周年时,我还被评为“十佳读者”。

  不知不觉间,《鄞州日报》向我抛来“绣球”。2005年,报社公开招聘采编人员,经过层层筛选,我有幸成为鄞报一员,圆了“记者梦”。

  自2006年起,我一直从事经济新闻报道。对于非科班出身的我,曾面临不小的挑战。我在干中学,学中干,尝到了当记者的酸甜苦辣。

  2008年5月6日,鄞州日报刊登了我和同事采写的《以自律和责任书写坦荡人生——记区国税局原基建办主任、共产党员柴信德》。稿件在《鄞州日报》刊发后,新华通讯社《国内动态清样》第1740期刊发了《宁波鄞州区国税局一位干部的拒贿记录本》的材料,介绍了柴信德的先进事迹。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贺国强同志在清样上做了重要批示:“柴信德同志坚持原则,拒贿45次确保区国税大楼建成‘干净楼’,其精神和行为可嘉。”

  我在采写正常的新闻报道同时,还积极写内参。最近几年,我每年都会采写两三篇内参,已有6篇被区委主要领导批示。其中,有3篇被评为宁波新闻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如今的社会日新月异,新闻写作如履薄冰。说到底,做记者并没有想像中那么轻松。面对新形势,唯有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作者:张文胜 鄞州融媒体中心)

信息速递更多+

三项学习教育更多+

宁波新闻界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