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您当前的位置 :宁波记协 >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 > 学习园地 正文

写论文也可以是一件快乐的事

2018-06-07   宁波记协

  之所以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关注到身边有一些同事,从事新闻工作N年,还是初级职称。他们获奖作品不少,有些奖项的规格也很高,用来评高级职称都绰绰有余。现在职称评审对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都不作要求了,想评个中级职称,最后却“卡”在论文这一关——真是可惜了!

  其实,写论文也可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就拿我自己来说,从卫校中专生到电大本科生,从一名放射科医生到电视台记者,也算得上是一种“跨界”。能够适应并做好本职工作,靠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思考中成长,在总结中提高。尤其论文写作这一项,有些小心得:成为中央电大优秀毕业生,论文获“优”评可谓功不可没;在新闻副高职称评审中,论文的质与量也是助了一臂之力。

  坚持结合实践努力思考探索

  自从论文《提升采编执行力的思考》获2010年度宁波新闻奖一等奖以来,论文写作的信心和动力倍增,基本上每年有论文作品忝列宁波新闻奖或宁波广播电视政府奖。

  2012年1月《青年记者》刊发的《“以人为本”与电视新闻编排创新》一文,是我多年记者、编辑工作实践的总结和思考。关于电视新闻编排创新路径,当时提出的强化编辑“主导制”、配强言论、追求现场感、实现台网互动等举措,目前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负责本台新闻部工作之后,我也有意识地进行了实践联系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尝试,更好地推动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2014年撰写的论文《全媒体时代与采编队伍的建设探究》,围绕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着力提升广播电视采编人员的业务素养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讨。同时,还提出了引才、育才、用才的相关思路,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同样,《评论创新:点好电视新闻之睛》《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余姚样本——余姚广播电视台抗洪救灾报道的回顾与思考》《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坚持问题导向让主题报道更精准》等文章,看标题就一目了然,这些内容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总结思考。

  只有不断总结,才会不断提高;只有不断思考,才能不断进步;只有不断研究,才会有所创新。诸如一次比较成功的采访,一场反响较好的活动,一件获奖的新闻作品……都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哪些做得比较到位,值得肯定和坚持?有哪些遗憾与不足,需要克服和改进?等等。

  论文写作关键是要解决“写什么”与“怎么写”的问题。一是要找好选题,最好与自己的工作有关,这样有内容可写。题目宜小不宜大,从小处着眼容易下手,也能写得深写得透。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要紧密结合工作实践,不做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是注重理性思考,通过对实践的感受感知感悟,进行总结、研究和提炼。

  主题鲜明,观点正确,逻辑严密,文风朴实,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学术性,这是一篇合格论文的基本要求。切忌写成一般性的工作总结,也不该是纯粹的理论研究——那并非我们业界人员所擅长的。事实上,很多优秀的论文都是对自己实践的总结,以及对实践的再思考。这类研究的具体化,会让你的论文更有价值,那些不着边际的论文当然越少越好。相信报刊编辑和职称评审的评委们也会更看重论文的质量,以及与作者的本职工作是否有关联。我觉得,即使是一篇闪耀着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的心得体会,也胜过一篇七拼八凑的纯理论文章。

  坚持专题研究努力寻求突破

  近年来,我想方设法拓展写作领域,开发身边的论文“富矿”,努力把本单位的题材优势“吃干榨尽”。前些年,我们余姚台不断挖掘地方人文历史资源,在电视精品创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陶瓷的年代》荣获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一等奖;以余姚四先贤为题材的四部电视作品收获多个省新闻奖、牡丹奖一等奖,其中《王阳明》还获得了中国电视金鹰奖三等奖。反映现实题材的纪录片创作也颇有特色,《山里男儿去当兵》《爱的阳光》等作品获得了多个奖项。我通过对这一精品创作“余姚现象”的研究,从2013年到2016年,撰写的《地域文化的电视传播策略》《历史题材精品创作的余姚样本》《县级台纪录片创优途径探索》等四篇论文先后发表并获奖,这是对一名基层业务人员的最好肯定。

  同样,作为全国首个微剧研发基地,我们台这几年的微剧创作也名声鹊起,引起了我的关注。2017年第3期、第8期《中国广播》刊登的论文《微剧创作的“五个一”实践——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以声音艺术传播核心价值观——以“最美人物”系列微广播剧为例》,就是这方面研究成果的体现。我觉得,这种专题性、系列性剖析,可以让研究更系统更深入,既对本单位的特色亮点工作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梳理,同时,也有效提升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

  结合实践搞研究写论文,这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有位专家说过,只有研究才能让你保持工作的激情和动力,克服职业倦怠。确实,新闻实践需要理论总结,更需要创新的理论去指导新的实践。作为一线采编人员,我们有着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媒体实践经历。既有新闻工作的实务,又注重理论学习和业务研讨,就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坚持课题申报努力挑战自我

  无论是在新闻采编,还是论文写作中,我要求自己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建设心态”和“专业精神”,学思结合,知行合一,争做学习型、研究型新闻人。

  积极申报研究课题,成为我在业务研究上自我加压的一种尝试。作为余姚市优秀中青年人才,顺利完成了三年培养期内申报的“县级广电媒体应对新媒体挑战的思考”“广电新闻从业人员媒体素养提升工程研究”两个课题,研究成果均以论文形式发表。2017年2月,申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艺术研究”课题成功入选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2016年度学术理论研究项目,成为本次20个立项项目中,唯一一个由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从业人员申报的课题。

  一直以为,学术研究是专家们做的事,与基层新闻工作者不搭界。其实,课题就在我们身边,新闻采编实践才是科研课题的源泉。今后,要积极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课题研究发起冲刺。

  新的时代,对我们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所谓善学者不惘、知不足者不败。面对工作中遇到的“本领恐慌”,需要我们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在克服恐慌中成就自己。象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月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那样,“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

  人总是要有一个小目标的。2015年获评主任记者职称以后,我给自己确定的目标是每年争取发表两篇论文,如果捎带着能得个奖,更是小惊喜。好在2016年、2017年都顺利完成了指标,2018,正在努力的路上。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作为总编室主任,在抓培训、带队伍、搞科研方面责无旁贷。为提高本台采编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改变重实践轻理论的现状,在台领导的支持下,去年,我们推出了采编人员素质提升工程。通过开设“广电讲堂”,实施每月一次的集中夜学制度,组织开展论文写作知识讲座,举办新闻业务论文比赛等一系列措施,乐见其成的是业务学习研究的氛围日渐浓厚,论文发表和获奖的同事也越来越多了。

  多年的坚持和锻炼,觉得论文写作其实是一件挺有成就感的事。在这里鼓吹“快乐写论文”,就是希望同行们不畏难不气馁,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就会其乐无穷。

  写到这里,想起了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老师的新闻私塾——“东西联大”的座右铭:“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想要改变,开始行动”。是的,写论文其实也可以是一件快乐的事。来,坐到电脑前,开始吧!

  (余姚市广播电视台孙海苗)

信息速递更多+

三项学习教育更多+

宁波新闻界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