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交流 您当前的位置 :宁波记协 > 深入"走转改" > 业务交流 正文

用有声语言艺术为中国科学家贺彩!

2017-09-30   宁波记协

  献礼党的十九大,讲述中国好故事。9月初,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和余姚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三集广播连续剧《呦呦青蒿》成功入选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名单。

  “这次《呦呦青蒿》充分体现了金牌团队通力合作,中央台与地方台携手打造精品的联合制作模式的实力。”据该剧余姚台导演周凌宏介绍:一部精品广播剧的诞生,是由好题材、好编剧、好导演、好演员、好制作这“五好”结晶而成。这“五好”元素中,最佳编剧是基础,最佳导演为核心,最佳录音、最佳演员等一一加盟,一切量身定制的艺术创新与一个国内顶尖的经验丰富的广播剧精品创作团队,成为了这次冲击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有力保障。

  一个好听的中国故事

  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女士,因从中国传统中药中发现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奖。一时间,屠呦呦的名字在中国尽人皆知。但在此之前,关于这位84岁老人的身世、经历、贡献,却鲜为人知。

  在长期默默无闻与一朝名满天下之间,给了故事最好的诞生环境和传播空间。故事需要听众,听众需要故事。于是,三集广播剧《呦呦青蒿》便应运而生。主创团队对这个故事题材的“慧眼识珠”,是这部作品成功的先决条件。

  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将拥有世界。这句话里隐藏着两个要素:一是要有精彩的故事内容,二是要有精致的故事讲述方式。《呦呦青蒿》创作者们把这两点都做到了。

  作为“献礼党的十九大”重点文艺作品,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编剧阚平和浙江交通之声董慧临联合编剧,央广著名导演胡培奋和余姚台导演周凌宏通力执导,北京人艺著名艺术家吕中、洪涛、纪元等实力派演员倾情加盟的三集广播连续剧《呦呦青蒿》,用“沉入史料、浸出原味”的创作方式,生动再现了屠呦呦39岁时临危受命“523”项目,带领课题组从中国古老医学中获得灵感和启发,在经历无数次试验后,最终发现、提取抗疟药物青蒿素并率先以身试药的艰苦征程。题材重大,意义深远。

  中广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赏析解读了编剧的“三个巧妙结合”:故事的真实性与戏剧性的巧妙结合,故事的价值承载与价值的故事表达巧妙结合,现实讲述与浪漫联想的巧妙结合。这三个巧妙结合,用时代精神激活了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这正是广播剧《呦呦青蒿》的着力点。

  《呦呦青蒿》在故事叙述中,始终占据人生价值的制高点,这就是一个科学家个人追求与国家利益的统一,事业心与使命感的统一,荣誉与责任的统一,无私无畏与大智大勇的统一。正是这些价值的力量,使屠呦呦具有了一颗医者仁心,一股悲悯情怀。生命的意义被这些崇高的价值所照耀,散发出了感人的温度。而剧中对这些价值的阐发,不是生硬的灌输和说教,而是完全融进了对人物故事情节的描述和刻画之中:以身试药的殉道精神,礼敬先贤的求知态度,坚韧不拔的决心和毅力。

  一部虚实交融、沉浸式的广播剧

  广播剧《呦呦青蒿》剧情有据可查,故事引人入胜,艺术创作大胆探索,表现手法积极创新,被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学院关玲院长誉为“中国广播剧史上第一部沉浸式的全新广播剧”。

  主创人员查阅了近千万字的公开发表的各类有关屠呦呦和青蒿素的书籍和资料,根据有史料记载的关键大事件、关键性人物,通过忠实记录、细节考证的严谨创作方式,辅以艺术表现的穿越手法,让古人在剧中与主人公跨越时空进行对话,使发现青蒿素这个当代的现实故事,充满了古老的中国文化底蕴和诗意,也让传统的中医药宝藏,尽显当代魅力,表达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主创团队考证青蒿素研发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的人和事,翻阅通读了屠呦呦唯一学术专著《青蒿与青蒿素类药物》,作为剧本创作的数据唯一来源,科研的严谨态度从事严肃的文艺创作,以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题材的广播剧精准再现“屠呦呦与青蒿素”之间发生的跨越了40年之久的真实故事,重现了每一个艰苦奋战、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呦呦青蒿》的创作过程,就是编剧沉浸角色之中怀揣着科学家的理想体验着与疟原虫搏斗的历程,是从一次次失败和痛苦走向最终胜利的体验过程,这也是主创们共同净化心灵的过程。

  因为创作这个剧,编剧阚平细读了我国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极其重要的文献,从孙思邈所著的《大医精诚》中,进一步了解了大医者以解决众生疾苦为大,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在创作中,阚平深深感受到屠呦呦就是大医精诚的品格代表,她既有大慈恻隐之心的博大胸怀,普救含灵之苦的深厚情感,又有精勤术业之专的坚毅执着。

  参加演播的每一位演员也是尽可能真实还原剧中的一个场景,从语音到音效,从音色到情绪,都丝毫不敢马虎。剧中主演吕中老师,从看到剧本的第一眼开始,就非常渴望塑造屠呦呦这个角色。她说,能够演播屠呦呦,对于她而言就是一次学习与体验杰出科学家的机会,好几次对台词排戏时,她与演员们全情入戏,进入录音棚,更是如呦呦附体般,用心演播,或开怀欢唱,或泪目哽咽,或神情肃穆,生动刻划传神演绎了主人公屠呦呦的个性品质。

  本剧的解说旁白由央广资深的金话筒贾际演播。为了把每一段解说与每一场戏高度融合,他不厌其烦的一遍遍重录,直到他念出的“疟疾”两字带出了寒意,才觉得满意。

  全剧在著名华人歌唱家,瑞典大剧院终生演员蔡大生激情献唱的片尾曲《我和我的祖国》中完美结束。语言、音乐、音响构筑的声画想象空间,超越了具象的物质世界,在心灵深处引领着你的喜怒哀乐。时代的质感、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心理、场景的转化,作为无数幻觉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广播用声音攫获心灵,在《呦呦青蒿》中制造了沉浸式的感受体验。

  一份“大道至简,悟在天成”的获得

  《呦呦青蒿》这个作品本身,都贯穿着“大道至简”的影子。“真实就是广播剧《呦呦青蒿》最明显的记号。”著名电视剧导演阚卫平(《大宋提刑官》导演)评价该广播剧:“忠于屠呦呦的人生经历和科研历程,通过戏剧结构和戏剧化表达,通过精湛的声音技巧将其呈现给听众。将屠呦呦真实的人生经历变成了一场如临其境的舞台剧。”

  剧情安排了主人公与1700多年前她的宁波老乡葛洪的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这不仅是艺术表达上浪漫的神来之笔,更是让研究出现生机的解困之方:葛洪说出了“大道至简”这四个字,如醍醐灌顶……

  “大道至简”是对屠呦呦经历的现实评价,而客观存在的“悟在天成”(从古书中突破现代科学研究)则带有强烈的戏剧感。当戏剧与现实如此真实地交汇,便如长虹贯空、大日如轮,让人豪气万千。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通联古今,让“青蒿素”这个现代医学中的故事,凝聚了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医学文化的精髓,显示出超乎世外的历史魅力。

  屠呦呦的人生如此传奇,却在这唯一的表现形式——“声音”中娓娓道来,似平湖秋月,而暗藏波澜。这种声音的艺术是《呦呦青蒿》成功的最主要的表现,而打动听众的,则是《呦呦青蒿》的故事内容本身。至于听众对该剧能感受到多少,只能“悟在天成”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余姚广播电台就开始了广播剧的制作与播出。《魂系桃花岭》、《市长家的保姆》、《山海情》、《有这样一对兄弟》屡次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2003年《山海情》获得过中宣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多年的广播剧制作与获奖使得余姚广播人对广播剧情有独钟。如今,他们通过自己在广播剧领域的“大道至简”的努力,也为余姚广播收获了一份“悟在天成”的荣誉。

  (作者:余姚台胡晓东)

信息速递更多+

三项学习教育更多+

宁波新闻界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