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时刻 分享诺奖荣耀--诺奖颁奖典礼宁波媒体采访团队
2016-10-17 宁波记协
85岁的宁波籍科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也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为见证她在诺贝尔故乡领奖的历史时刻,让家乡人民、全国人民分享诺奖荣耀,2015年12月6日-11日,近一周时间内,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代表家乡媒体发声,宁波日报、中国宁波网、甬派客户端浓墨重彩推出“见证屠呦呦诺奖荣耀”重大新闻专题报道,特派我——“中国报道屠呦呦第一人”沈莉萍,远赴瑞典斯德哥尔摩展开跨洋重大新闻报道行动,这是宁波报业史上对外报道的突破。时间紧急,我和时间赛跑,踏上了万里追随路。
这是从未有过的经历。从宁波—上海——莫斯科——赫尔辛基——斯德哥尔摩,汽车、高铁、飞机、轮船,单程用了49个小时,两天两夜几乎没合过眼。
这也是从未经历过的采访。采访诺奖,要做大量准备工作,提前与诺奖新闻中心对接,登录官网提出申请,要过语言关,每场采访都充满未知数。
新闻客户端的特点是快。写稿、发稿条件差,我使出了洪荒之力,在喧闹的现场,在移动的汽车内,把大量的鲜活报道,最快发给后方,完成报网端交给我的不同任务。那几天,没日没夜,平均每天只睡2-3小时。当大家说我是“一台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时候,我才发现,小小的我,竟然隐藏着这么大的力量,传递好中国声音,这是我作为一个媒体人的责任。
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屠呦呦作中文演讲。由于年纪大,她是唯一坐着演讲的科学家。话筒不够长,主持人竟然为她单膝跪扶了半小时。这是屠呦呦唯一一次面对公众。我把装着所有家当的背包一丢,挤过人群,拍下了这珍贵的历史瞬间。我自豪,因为我在现场,在拥挤的人群中,我就是和屠呦呦贴得最近的一个。
宁波广电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的刘昊、蔡志飞两人也于2015年12月4日飞赴瑞典,踏上诺贝尔周报道之旅。
采访过程充满着挑战和惊喜。比如他们原本打算在颁奖典礼内场做一个现场口播,但组委会规定,12月10日颁奖典礼进行时,除了纸媒和摄影记者,不允许任何一家电视新闻媒体入场。本来刘昊已对进入内场不抱任何希望,但是经过和具体负责颁奖典礼新闻联络官的邮件往来,他了解到:在当天中午12点到下午1点这一个小时,允许电视媒体记者申请进入会场内部,录制现场口播和拍摄空镜头。名额全球只有六家,每家十分钟的时间。了解到这个信息之后,二人意识到机会难得,立马和组委会联系,以屠呦呦“自然科学类诺奖中国第一人”的身份特殊性和家乡媒体参与报道的意义入手,申请能进入内场做口播,最后成功从组委会手中拿到了一个内场口播名额。在进入内场的六家媒体中,四家是日本国家级媒体,一家是瑞典电视机构,另一家就是宁波广电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两人也成为了第一批进入诺奖颁奖典礼内场录制现场口播的中国电视媒体人。
诺奖周期间,两位记者在无人接洽、孤军奋战的情况下,多方沟通,主动出击,深挖故事,克服时差的限制,在五天时间内,发回特别报道13条、电视及广播电话连线4次、一手新闻图片近百张;同时,在后方编辑部的指挥协作下,他们将采制到的一手新闻素材进行多重加工,使新闻内容符合电视、广播、“两微一端”等不同媒体的传播特点,真正首次做到了前后方的媒体融合发布。在观众收视率、“两微一端”的点击率和话题互动度上都获得了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