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 您当前的位置 :宁波记协 > 评奖创优 > 作品赏析 正文

在弘扬主流价值中体现主流影响

2016-09-13   宁波记协

   主流,意味着地位、影响;主动,意味着责任、作为。都市报只有主动担责,主动创新,做优主流媒体,弘扬主流价值,构建主流话语,才能在舆论引导中体现主流影响,发挥有效作用。

  转型战略:凝聚社会共识,做优主流媒体

  实现“中国梦”需要凝聚社会共识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把为什么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讲清楚,强化每一个人的梦想实现与“中国梦”的关系,强化集体追梦、圆梦。要凝聚社会共识,增强社会成员对实现“中国梦”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

  都市报的主流化转型,题中应有之义是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有责任对各种社会热点舆论加以正确引导,对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做出正面回应,有责任搭建起一个各方沟通、对话的良好平台,有责任占领主流舆论阵地,以凝聚社会共识,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舆情管理能力构成媒体竞争力

  新媒体环境下,舆情管理能力说到底就是两个方面,即舆论整合力和舆论引导力。对于都市报而言,提高舆论整合力,就是要善于反映舆论,在众声喧哗中整合社会意见。既不能闭目塞听,无视舆情变化,也不能见风就是雨,被自媒体牵着鼻子走。作为主流媒体,要有整合舆论的自信,一方面,冷静收集、整理、研判热点舆情,另一方面,打通不同的舆论场,积极、主动地发声,纠正偏听偏信,发挥权威优势,形成议题设置。提高舆论引导力,就是在准确、客观地反映舆论的基础上,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用主流意识形态掌握社会舆论的主导权,占领信息传播的主阵地,调节疏导群众情绪,理性、建设性地促进舆论和谐。

  都市报的舆情管理能力,既建立在自身的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的基础上,也离不开与社会公众的互动,没有相应的受众规模、受众结构和建立在共识基础上的受众参与,很难体现出效果。所以,都市报的舆情管理能力与社会影响力、市场影响力密不可分。

  新媒体背景下的都市报优势再造

  新媒体的兴起,分流了都市报的受众资源、广告资源,而且,对都市报的内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传播力再造。都市报传播力的再造,可以在三个维度上实现。一是信息传播的优质化,尽量避免同质化。在独家信息来源越来越稀缺的情况下,强化报纸的独特报道视角、独创信息整合、独到价值判断,因为“媒介的思想倾向和舆论力量是构成传播力最本质的东西”。二是实现有序传播、整合传播,去碎片化、浅表化。而都市报应降低人们获取信息的费力程度,帮助受众选择信息、解读信息、挖掘信息,帮助受众建构“信息地图”,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三是融合传播,颠覆单向传播。近年来,不少都市报都建立了包括网络、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多种数字平台,实现了融合传播,与受众形成信息与意见的即时交互、充分共享、深入沟通。

  公信力再造。在重大事件、热点舆论面前,都市报应不失语、不缺位,第一时间通过专业的采访,核查验证事实,深入调查真相,了解各方诉求,及时权威报道。对群众关心的难点、疑点问题,应联系权威部门进行解疑释惑,打消群众顾虑。都市报应继续强化舆论监督的主力军地位,理性、建设性地促进问题解决,取得社会信任。

  影响力再造。传播力与公信力均构成了都市报的影响力。此外,都市报还应发挥社会动员优势,整合各方资源,搭建活动平台,接地气,聚人气。宁波晚报近年来开展的校园门前“护苗队”、“彩虹助学”、“高考爱心真通车”、“一元慈善家”、“反扒志愿者”等公益活动,参与者越来越多,激发了个人梦想,凝聚了社会力量,促进了价值认同。

  话语策略:创新传播方式,弘扬主流价值

  都市报在弘扬主流价值体系时,应与时俱进,创新传播方式,调整话语策略,以更加平等、平实、平和的表达来贴近受众、影响受众,实现与受众的信息共通、情感共鸣、思想共识。

  在核实求证中消除社会误会

  多方求证,防止流言扩散。主动公开信息,多方求证,最大可能地还原事实与真相,是防止流言扩散的不二法门。宁波晚报近年来推出《3D调查》栏目,就是对多个信源进行相互印证,以确凿证据与严密逻辑,给读者提供权威可信的信息。

  源头立信,防止议题转换。对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必须要讲真话。2009年发生的杭州“70码”事件,本是一起普通交通事故,但由于交警部门公布的结果一开始就被网民质疑,议题被迅速转换为“富二代”VS“寒门学子”、权钱交易VS社会公正、政府“捂盖子”VS信息公开、警法腐败VS体制改革等当下社会突出矛盾的对垒,仇富、仇官、仇警等情绪迅速蔓延。如果及时对肇事原因做出符合常识的解释,真正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事态发展不至于此。

  主动发声,防止舆论发酵。如果社会热点事件出现苗头时主流媒体就主动发声,可防止舆论发酵。往往媒体的沉默期就是流言的发酵期,以致社会误会的鸿沟扩大,媒体由此失去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只能被动应付,不可控因素增多,甚至造成严重后果。而通过搭建媒体平台,形成公众问政的机制,有利于打开新的舆论表达渠道和社会治理渠道。

  在公共讨论中弥合社会分歧

  都市报应成为重要的主流舆论场,发挥整合社会的重要作用,为促进社会共识、弥合社会分歧做出努力。

  搭建沟通平台。宁波晚报自2008年起开设《民情直通车》专版,由市民代表、社会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等,就民生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对话。

  近年来,宁波晚报通过法人微博“微访谈”、新闻热线“议事厅”、社区记者“老娘舅”等形式和平台,拓宽了群众有序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这些都为促进“共治”、“善治”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分别就城中村改造、城市交通治堵、整治施工扬尘等议题,征询社会各界意见,集中民意民智,协调利益关系。

  重视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并扩大了影响。他们具有影响和改变他人态度的能力。新媒体背景下,有些网民“人云亦云”的心理易被利用,导致“群体极化”:舆论一边倒,甚至形成线下群体行动。都市报应重视思想成熟、思辨能力强、看问题客观公正的意见领袖,通过他们与网民意见的整合,让理性、建设性的声音占领意见市场,建设良好的舆情生态,推动社会进步。

  促进舆论融合。上世纪90年代,芝加哥论坛报前总编杰克·福勒提出“报纸的长期成功取决于它们如何去适应分众化的新信息环境”,而“社会分化程度越高,越是迫切需要拥有一个讨论和行动所仰仗的共同信息基础”。都市报促进舆论和谐,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奠定共同信息基础,营造主流舆论场。为此,应以讨论式的报道取代结论式报道,以进行式报道取代过去式报道,以互动式报道取代传达式报道,以服务性报道取代指导性报道,通过改变报道理念、形式、方法,来促进舆论的交互、融合、和谐。

  在价值认同中凝聚社会共识

  社会思想和社会舆论的多元复杂,表现出的是具体利益、观点观念之争,其实质是价值观的分歧、差异。而凸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追求全体社会成员在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从而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想意识。

  加强正面引导。引导从来都是面向未来的、建设性的。用群众身边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来引导,往往能让群众觉得可信可亲可学。宁波晚报近年来推出了一些有互动性的报道,如“征集宁波社会管理创新十个样本”、“身边的创业达人”、“我推荐、我评议最美宁波人”等,通过示范、感染、评选等手段体现舆论导向。

  注重议题设置。都市报要发挥议题设置的作用,以活生生的新闻事实为切入口,把一个事件发展为一个议题,注入价值力量。宁波徐戎三村一幢房屋倒塌事件发生后,群众意见很大。宁波晚报分阶段进行了议题设置,首先是关注人员伤亡情况和救援、善后情况,其次是跟踪事故原因的调查情况、问责情况,然后是引导市民注意房屋使用安全,抵制“野蛮装修”。由于议题设置有针对性,报道客观,既富有人文关怀,也注重讲法说理,群众的不满情绪得到了缓和。

  组织时评说理。都市报的时评文章,应敢于直面问题,秉持平和兼容的心态,不回避以多元表达机制来达成社会意见的动态平衡,最终确立价值判断坐标。宁波晚报时评版侧重将具体的民生问题作为论题,侧重本地时评作者,力求不说空话、大话,体现报纸务实、负责的态度。

  在互动参与中调动社会力量

  都市报不仅在信息交流方面加强与受众互动,而且可以设计载体和平台,组织、动员受众参与社会活动,从而更好地激发受众的主流价值实现。

  延伸受众话语权。宁波晚报建立了自己的“拍客”队伍,一些突发事件,记者不一定能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但由于有宝贵的“拍客”资源,很多时候现场新闻照片由“拍客”来提供,“拍客”的话语权得到了认可和延伸。在每年的两会报道中,宁波晚报开辟专栏,让市民“我要说”的愿望体现为报纸上的“我在说”,宁波市有关部门也集中回答市民的这些问题,多年坚持下来,已形成一种常态问政机制。

  提高受众参与度。近年来城管部门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公众往往忽视了其在城市管理、文明创建方面的作用。为此,宁波晚报与城管部门联合组建了“宁波城管义工”,定期不定期邀请他们参与某些城管岗位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再比如,宁波晚报和学校、交警合作,动员志愿者在校门前执勤,送孩子的家长将车一停,志愿者就将孩子接下车护送到学校,家长无需在马路上停留,拥堵问题、学生安全问题迎刃而解。 “护苗队”在宁波全面推广,成为一道文明风景线。在社会力量的齐心参与下,现实矛盾减少了,舆论摩擦也减少了。

  舆论作为:坚守社会责任,构建主流话语

  都市报要做好舆论引导,必须突破薄弱环节,完善引导机制。

  越是重大事件越不能避重就轻

  如果主流媒体不发出权威的声音,人们不仅失去对媒体的信赖,而且会降低对党委政府的信任度。一切危机都是信任的危机,只有直面群众的质疑,准确把握群众的利益、意见,通过主动、及时地发布信息,积极、公正地释疑解惑,才能营造平和、理性的舆论氛围,有助于政府部门快速、稳妥地处置重大事件,最终安抚群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这方面,都市报仍需不断努力,争取与有关部门诚恳沟通,获得重大事件舆论引导的组织保障、职能联动、应急协作、信息互通等支持力量。

  越是舆论突变越不能避实就虚

  舆论在发展过程中,任何细节和变故都可能引发多向度的可能性,影响其演变路径。这里特别指出的是,任何舆情事件均需要纳入应急管理体系,可以进行合理的议题设置和正面引导,但越是主流媒体,越不能被当做“公关”的工具,否则只会弄巧成拙,引发舆论突变。2012年12月31日,山西某市一家煤化工厂发生苯胺泄漏入河的灾害事故,并波及河南安阳、河北邯郸等地区。面对这么严重的事件,当地有报纸不去追问事故为何被瞒报了5天,不去探究到底泄漏了多少吨苯胺,不去调查人民群众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反而“负面新闻正面报”,重点推出“数千军民冒严寒,热火朝天刨冰掘苯”的报道,淡化、虚化事故本身的危害,企图转移公众视线。但是,网民通过微博、论坛等空间发起新一波更为猛烈的舆情,议题走向更加复杂,舆论引导的难度增大,当地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也受到了损害。

  越是民生热点越不能避难就易

  在对待舆论的追问时,都市报必须予以回应关切,实实在在地让公众了解政府已经做、正在做和将要做的各项工作,同时,讲清楚解决问题需要社会力量参与的道理,坦诚分析问题,表明态度。对交通拥堵问题,宁波晚报利用全市开展“三思三创”主题实践活动的契机,进行了舆论引导。通过分析城市道路拥堵现状、列举主要堵点、分析主要原因,并展开城市综合“治堵”方案的公共讨论,特别对公交优先、公共自行车推广等方案如何细化进行意见征询。事实证明,公众感受到政府认真解决问题的善意和诚意,并参与公共决策,就会在舆论上形成上下合流,汇聚为主流意见。

  (作者许财宝为:宁波晚报社总编辑

  袁志坚 为:宁波晚报社副总编辑)

信息速递更多+

三项学习教育更多+

宁波新闻界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