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交流 您当前的位置 :宁波记协 > 深入"走转改" > 业务交流 正文

三代人的奋斗和坚持令人动容

2016-09-09   宁波记协

  舟山日报记者探访延安,寻找革命老区与群岛新区的精神共鸣点

  南泥湾、枣园、延安、梁家河……近日,来自全省11个市的近30位新闻工作者奔赴陕西,参加省记协组织的“凝心聚力延安行”采风活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陕北这片红色革命老区的热土上,究竟有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能与时下的新区建设产生共鸣?这其中,老区三代人的奋斗和坚持,格外让人动容。

   南泥湾,见证艰苦奋斗的传说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一首耳熟能详的《南泥湾》,将时光拉回到了上世纪40年代初。

  当时的陕甘宁边区,面临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困难重重。为此,毛泽东在延安发动了大生产运动,南泥湾就是这场运动的一块样板。

  1941年,八路军三五九旅来到这里,开始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垦荒。到三年之后的1944年,已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将昔日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南泥湾精神的精髓,就在于“艰苦奋斗”四个字。这种精神,被代代相传,并造就了如今南泥湾的“与往年不一般”。

  走进今天的南泥湾,你会发现眼前是一幅美如画卷的场景:田野上人们在辛勤劳作,远处水墨山色、树木掩映。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里竟然申报成功了国家湿地公园。

  如今,南泥湾已走上了多元发展之路,形成以红色旅游业为主,横跨餐饮、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石油开采等多个领域的产业体系。2014年,南泥湾农民年人均收入突破万元。

  梁家河,一群知青奋斗的故事

  走进梁家河村,一条浅浅的河水蜿蜒,两侧的黄土坡上覆盖着绿植。北宋时,这里因梁姓人家最早依河而居而得名。

  村里拉着一幅巨大的红色标语:“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呆就是7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习近平”

  这条横幅,让时光倒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1969年,一批知青来到这里,他们住窑洞、促生产,其中就有现任总书记的习近平。

  从1969年年初到梁家河村插队,到1975年离开,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7个年头里,与大家一起打坝造地、建设沼气池,这个不起眼的村庄,成为了陕西省第一个实现沼气化的村子。

  去年2月13日,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村,深情地说:“我那时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后来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学会了。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的。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我们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要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把村庄建设得越来越美丽。”村里的老支书巩保雄介绍,如今梁家河村正在发展生猪养殖、苹果种植、生态旅游三大产业,此外还有农家乐、家庭旅馆等。去年,村里成立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实现旅游收入600多万元。

   延安,记录温州商人的奋斗足迹

  当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一帮浙江商人继续践行奋斗和坚持的精神,在宝塔山下创业打拼,书写了又一段动人的故事。

  延安温州商会常务副会长连查法,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自幼家贫的连查法,12岁便辍学下地,19岁时学起了木工。 1976年,20岁的连查法出外谋生,到广西柳州做木材生意,赴天津开小饭馆、做服装生意,又到西安做服装生意……这一路的艰辛,让他感叹如果不是咬牙坚持,或许难以走到今天。

  1997年3月,连查法到了延安,从最初在延安百货大楼里承包两层楼的柜台,到2005年自己创办延安圣乐商贸有限公司,他在延安扎了根。致富不忘反哺,连查法积极吸纳下岗职工就业,资助贫困学生,做了许多公益事业,被授予希望工程爱心使者等荣誉称号。

  和连查法一样,目前有2000多名温州人活跃在延安的各行各业,其中商会有100多名温商成员。连查法说,浙商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延安的红色精神一脉相承,这是一个宝贵的精神“矿藏”。

  

 

信息速递更多+

三项学习教育更多+

宁波新闻界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