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蹲叫“聚焦蹲”
2016-08-23 宁波记协
(广电集团《第一聚焦》栏目记者周钰颖演讲稿)
2016年7月14日宁波广电集团日播类舆论监督栏目《第一聚焦》播出了《象山大目洋垃圾场渗滤液排海调查》,这是一篇具有较强震撼力的舆论监督报道,节目根据市民反映,象山县东陈乡松岙村有一个大型垃圾填埋场,产生的大量垃圾渗滤液直接排入大海,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记者深入现场明察暗访,经过长时间耐心调查,查明该垃圾场平均每天产生400吨左右的垃圾渗滤液,虽然配备了两处废水处理设施,但仍旧有大量的垃圾渗滤液外泄,一部分直接进入河道,排入大目洋。为了找到垃圾渗滤液直排入海的证据,记者夜以继日,采用夜视仪等设备进行长时间隐蔽拍摄,记录下了大量触目惊心、扎实可靠的证据,使节目产生了强大的说服力,成为栏目开播以来难得的佳作之一。下文是节目主创之一的周钰颖记者撰写的个人采访心得,让我们看到《第一聚焦》团队记者坚守的力量和青春的激情。
还记得接到这个拍摄任务是6月11日,当时姚老师(注:《第一聚焦》栏目制片人)交给我一些素材,说下周开始去跟这个题吧,可能要“蹲”,没那么容易拍到。我心想,好,蹲就蹲吧,反正来了《第一聚焦》栏目以后,“蹲”似乎已经是一种常态了。就这样简单,拍摄拉开了序幕。
这次的团队组合是高配:出过无数“大片”的姚老师、巧舌如簧的王老师、拥有强大运动神经、开得一手好车的林斌老师、点子多脑子好使的姐妹小高,还有我的老搭档大炯哥和摄像队伍里的新锐力量小吴。6月17日,我们第一次来到现场,当时正值退潮,闸门内外的水都呈现黑褐色。现场一阵拍摄和取水样后,问题来了:闸门开不开呢?要蹲。怎么蹲呢?蹲哪里才能拍到又不会被发现呢?于是,扛着两台机器、脚架,我们一行人向闸门西南侧的一座山进发。由于地方比较偏,这座山上并没有明显的“路”,一路上山,我们也没能找到合适的拍摄地点。正在我们精疲力尽、准备下山再议的时候,我们在半山腰发现了一条小道,小道的尽头有矮矮的围墙,而围墙的东侧正对的就是我们要拍摄的闸门!于是,在之后的近20天时间里,围墙尽头这块小小的角落就成为了我们蹲守的“根据地”。
由于人员和行程受限,我们一边调查附近的垃圾场,一边在白天的剩余时间来到“根据地”里蹲守。而我还是太天真,以为开闸放水这种事,蹲几天肯定能拍到,但是日子过去了三四天,闸门还是没有动静。会不会是我们错过了?白天不来放水,会不会晚上偷偷来呢?6月25日晚,我们准备好夜视仪、雨衣、无比滴(这是这次拍摄的大功臣,用完了一整瓶)等,又一次来到“根据地”。而晚上的蹲守,简直是一场修炼!夜晚太宁静,说话容易暴露;周围没有任何灯光,玩手机容易暴露。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轮流盯着夜视仪,然后另一个人看看星空,思考人生。但比这更悲剧的是,这样寂寞的晚上,我们还是没有蹲到。
于是,我开始经历蹲守中最难熬、最迷惘的时候——就是当你不知道你的蹲守有没有结果、你还要蹲多久的时候。我甚至开始怀疑,这个闸门是不是就不打开呢?村民们反映的污水排海是不是根本就不存在呢?我蹲了这么多天,会不会白蹲了?但是,眼看着河道里的污水一天天往上涨,如果闸门不打开,水该去哪呢?我心里的问号们扭成一团。而这时候,姚老师和王老师想到,我们可以在闸门附近装一个监控。说到这里,不得不给王老师点个赞,这个集木匠手工艺活、现代拍摄技术于一体,并全面掌握“说话的艺术”的男子,就是他安装的监控,解开了我们所有人心里的谜团,也让我们继续拥有了蹲守的动力!
6月29日,我们在拍摄了几天后有些精疲力竭,想着如果当天晚上还没有蹲到,就先回宁波休息一下。老地方,老机位,一个晚上,还是没有任何动静。6月30日白天,我们早早的来到“根据地”,准备完成这一轮的“最后一蹲”。说时迟那时快,这么多天的蹲守,第一次有人“走进”了我们的镜头里,跳窗、闸门打开、污水排海,一一被早有准备的我们记录下来,追寻已久的证据链终于完整了!
毫不矫情地说,这一次漫长的“蹲守”真的让我感悟很多。原来付出真的会有回报,原来有些“偶然”是“必然”。如果不是之前的“蹲守”,我们对拍摄角度、拍摄方法的掌握就不会如此熟练,开闸放水的瞬间很有可能就捕捉不到;正因为之前的无数次“彩排”、磨合,两个机位才能在最终紧密配合,记录下重要的瞬间。
最后,说一段插曲,也刚好作为结尾。有一次晚上蹲点的时候,我们带了一个新来的实习生。小姑娘第一天来,第一次接触这个行业,也是第一次深夜12点蹲在山里。她跟我说,姐,这和我想象中的记者好不一样,但是很有意义。我想,就是因为很有意义,我们在“蹲守”,所有聚焦的小伙伴们在“蹲守”,多媒体新闻中心里还有许许多多跟我们一样有着正义感的同伴们在“蹲守”。这场“蹲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