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广播新闻的坚守者
2016-08-23 宁波记协
(电台徐湘秀演讲稿)
2004年春天,刚跨出大学校门的我走进了广播新闻的大门,抱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苦”的劲头,我成了当时新闻综合频率采访部最年轻的记者。弹指十余年,有收获有感动,有困难有泪水,不变的是坚守广播新闻的信念。
当广播记者这么多年,周边总有熟悉或者不熟悉的人跟我说,“现在还有人听广播吗?都什么年代了电台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你们电台根本不需要记者,主持人播新闻直接读报纸或者下载网上新闻好了。”每当听到这样的言论,我们总是自嘲,我们是媒体里最弱势的群体,却有着最顽强的生命力。在广播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媒体里,我们一群广播新闻人为着每一条信息的传播,每一次采访收获的感动,每一点因我们的付出带来的变化而无怨无悔地坚守着。
下面我就讲几件的小事吧。“新春走基层”是新闻广播已经持续了十几年的策划专栏。2004年底“新春走基层”推出的是“广播记者夜访苦难户”主题。那年冬天我走访了这样一户困难家庭:小女孩的父母支边落户在新疆,父亲在一次意外中身亡,母亲改嫁,小女孩被送回宁波的爷爷奶奶身边,可到了入学年龄却因为户口的问题上不了学,社区工作人员知道此事后将他们一家的特殊情况写信给市长,没想到信件竟然得到常务副市长的亲自回复,并特事特办解决了小女孩入学一事。然而一家人的生活困苦情况也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在市区繁华地段,一间最多只有十多平方的低矮而简陋的平房里挤着祖孙三代,奶奶常年生病卧床,爷爷腿脚也不方便,叔叔是工人收入微薄,而且他们家的情况还报不上低保户……陪同我走访的社区工作人员跟我讲述着这个家庭的不幸,女孩的爷爷却不断地感谢着政府和社区给予他们的关怀和帮助。采访的时候我既震撼又心酸又感动,临走前我将口袋里仅有的300块钱塞到老爷爷的手里,(说实在的当时我刚工作,工资并不高,300块钱对我而言也是不小的数目),老爷爷几次推脱,我只好借口说,是我们台领导的意思,走访的困难户都有慰问金,老爷爷这才勉强收下,与此同时,我看到爷爷沧桑的脸上滚下热泪,双手紧紧握着我的手不停地说着谢谢,那双手粗糙、厚实却很温暖。过了一段时间,台领导告诉我,老爷爷写了一封感谢信寄到台里,说知道300块钱是我这个小记者自己掏的腰包,感谢我的热心,还说我们的报道播出后社区帮忙给他们办了低保,以后生活有保障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我一直感谢记者这个职业让我有机会触摸到人情冷暖,用文字和声音记录,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总有一些小小的感动,让我们的坚守有意义。
2012年在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我有幸参与多项“走基层”活动。当年五月中旬我作为新闻广播特派记者参加“全国百家电台携手走转改:我们在行动”大型采访报道活动。采访团要在一周时间里分四路深入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丹寨县的苗寨、侗寨、瑶寨;贫困乡镇的中小学、困难家庭和特色产业基地等。采访团的第一路是路途遥远,路况极差,条件非常艰苦的黔东南州从江县月亮山区。采访团原本安排去此路的全是男记者,当时我想将一百份新闻广播全体采编播同仁捐赠的爱心文具亲自送到当地留守孩子们手中,虽明知路途艰险却一定要求前往。当天早晨7点多出发,春末夏初的贵州山区多雨,多段山路因雨水变的泥泞,还有多处因土质松动而有小范围的山体滑坡,这更让崎岖的山路行走增加难度和危险,连翻五六个山头,连续3个多小时盘山路的颠簸跋涉,让从不晕车的我,吐的昏天暗地,当车子终于到达深处月亮山腹地的加榜乡党扭小学时,我强忍晕车的不适,亲手将一百余份爱心文具送到孩子们手中。当时一位小姑娘拿到我发给她的水彩笔后,开心地跟我说,我终于可以画彩色的画了!听着这话不禁心头一酸,有时候我们能做的真的不多,但我们仍然坚守每一点美好的努力。
习总书记要求新闻工作者写“三有作品”,他指出,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些年,我们新闻广播的记者们,始终脚踩泥地,笔耕不辍,脚步遍及宁波各地,全国各地甚至远涉重洋,记录着平凡人的喜乐,城市的变迁,国家的发展。
台风、高温、雨雪冰冻、突发事件现场都有我们的身影。2013
年的“菲特”台风,可以说是宁波人最深刻的台风记忆,当大水围困余姚,是我们的广播直播车涉水开进灾区一线,搭起简易直播台,将最新灾情,救灾情况通过电波传播出去。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我趟过深及大腿的积水,来到灾民安置点,看到乡镇干部、社工和志愿者站在深水里,趟着积水拉着皮划艇运送出行的市民和物资,有的人双脚被泡的过敏发炎,有的人很多天没回过家,有的女社工撇下尚在哺乳的孩子坚守岗位,但是他们都没有怨言。亲身感受灾情,亲临受灾现场,亲眼看到这些感人的场面,我被深深感动,及时记录下了这些人物和事件。那几天,新闻广播的记者们也始终在抢险救灾的一线采访、报道、采制,一篇篇有广播特色的新闻报道,传递最新灾情、各部门抗灾抢险恢复生产的扎实工作、群众抗灾自救的感人故事……在奔赴各个受灾点采访间隙我收到朋友的电话,说刚刚听到你的连线报道啦,自己保重;也有听众发微信说,你们的报道现场感很强呢,都能听到趟水的声音。再多的辛苦,听到这些话后都化为乌有,我们的坚守总有人听的到!
您听到的录音报道也许只有短短的一分半,三分钟,而背后可能是记者1、2天的奔波,连轴转的采访,一堆的录音,几秒几秒的录音挑选,逐字逐句的剪辑出来,文字的反复斟酌,最后制作成品,播出。很多广播人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着这样的工作。也许我们的报道有时只是象小石子扔进湖水里,泛起的是小小的涟漪,但我们也会因此增强坚守的动力。
当下,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可以说广播迎来了最好的时代。我们广播人将勿忘初心,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