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交流 您当前的位置 :宁波记协 > 深入"走转改" > 业务交流 正文

忠诚履行职责 创新永无止境

2016-08-19   宁波记协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的新闻工作者,我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2.19”重要讲话的过程中,对当下如何坚持新闻理想、肩负起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更深切的感受:

  一、坚守

  新闻工作是一个充满色彩和梦想的行业,也是一个布满荆棘和艰辛的职业。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多样、多变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着理想与现实、坚守与诱惑、前进与退却的多重考验,如何做出正确而积极的抉择,需要我们潜心思考、认真作答。我认为有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是把新闻工作当做谋生的手段,还是追求的事业?不同的定位,笔端、镜头下、话筒前流露出来的感情是不一样的;面对各种诱惑的时候,每个人的抉择也会是不一样的。

  2003年起,我和同事们开始跟踪拍摄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建设的电视专题片,在这个被称为世界上最凶险的海湾——杭州湾,开启了长达四年的跟踪采访活动。这也是我记者生涯中最漫长的一次采访,也正是在那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坚守中,对于记者这份职业有了更深的感悟。

  四年中,我们摄制组跟随建桥工人一起在狂风中爬箱梁、钻石缝,在烈日下攀悬梯、踏沼泽,生死常常在一念间。

  冬天,海风冷得刺骨,海上空气潮湿,还常常下雨,记忆中我们的羽绒服经常是湿透的,穿心的狂风吹来,呛得人说不出话,全身不停地哆嗦,拿着话筒的手、扛着摄像机的手也跟着身体的节奏颤抖。我们采访的工作面通常在码头上方十几米至几十米高空,唯一的通道是一根只有一人宽、用细钢筋做成的简易梯子。肩挑背扛摄像器材徒手爬上铁梯对人的恐惧感是巨大挑战。爬得越高,海风越大,人悬在空中就越害怕。我们还要时刻提防偶尔会出现的高空坠物。有一次几十米高空坠下的几陀水泥与我们擦肩而过,半空中的我们倍感惊悚,因为哪怕只是一粒水泥、一颗螺丝钉击中我们,都可能是致命一击。

  更折磨人的是夏天,酷暑时节,海上温度高达四五十℃,没有遮掩的灼热阳光暴晒下,全身被汗水浸湿了,皮肤掉了几层,长时间的拍摄采访经常会中暑,常常出现要晕倒的感觉,蹲在地上缓一段时间,再继续采访。并且,再热的天,不敢多喝水,因为大桥上几乎没有女性,更没有女厕所。

  我们还要专挑恶劣天气拍摄。2006年8月,超强台风“桑美”向浙江沿海猛烈袭来,正在建设中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工地险象环生。为了抢拍台风来袭时的真实情景,当人们从海上往回撤时,我们摄制组却逆着他们的方向冒险乘船直奔海上工地。在轮船的极度颠簸中,我们跌跌撞撞根本无法站稳,不停地呕吐,但仍坚持趴着、捆绑着继续拍摄。船到工地码头后,在海浪数米高的巨大落差中,冒着随时可能落海的危险,登上大桥工地。在没有任何护栏的桥面上,狂风吹得我们根本无法站立,眼镜、安全帽被风吹得不见了踪影,那就蹲着或者直接趴在地上,坚持拍下了大桥工地经受台风考验极为珍贵的一组镜头。这些珍贵的画面是电视表达不可或缺的元素。谁都知道生命是最宝贵的,但记者的工作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亲临事发现场、接近事实真相,这是记者的天职。。

  四年坚守,四年的心血和汗水变成了磁带上7000多分钟的素材,每个分分秒秒都让我们倍感珍惜。当我们在编辑机上把这7000分钟素材剪成30分钟的片子时,当我们的眼睛隔着电视屏幕与画面中建设者们的眼睛相遇并不断闪出火花时,当一次次感动的泪水在眼眶打转时,我们明白,是因为坚守让作品拥有了真实、平凡却胜过万语千言的力量。

  正是这样历经难以计数、无惧风险的深入采访,正是因为到达了别人没有到达的地方,拍到了别人没有拍到的镜头,我们积累了极为丰富感人的新闻素材,有了极不一样的收获:电视新闻专题片《合龙》,浓缩大桥建设者的英勇事迹,分量厚重,画面精彩,情景感人,博得专家评委们的一致好评,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

  二、敬畏

  范长江曾经说过:“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我们每天都会面对许许多多来源于群众、根植于基层的第一手素材。每天的工作中,我们总是会与一些普通人相遇,却总是被他们不普通的故事感动。所以,新闻记者就要始终怀有对人民群众的敬畏之心,坚持“人民至上”的新闻报道宗旨,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情进行采访。这样,我们的采访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真实愿望,才能真正走进老百姓的心灵深处。

  2009年7月,我们来到象山爵溪采访小镇民警王辉。为了倾听到基层百姓的真实声音,我们九下小镇蹲点,遍访小镇的街道、工厂、村庄。双目失明的汪雪芬身体残疾、生活窘迫,一度有过结束生命的念头。她内心敏感脆弱,难以向记者打开心扉。为了解她的真实想法,在十几次采访中,每一次我都紧紧握着她的手,通过这样的接触,让她体会到我们的真诚。通过一次次探望和聊天,终于在一天下午,她满含热泪在镜头前表达了自己的内心,告诉我她生命中最缺少最需要的就是尊严。直到今天,雪芬依然是我留在小镇上的一份牵挂。

  那次采访,我们还结识了刑满释放人员郑恩兴。第一次与郑恩兴见面,场面就异常紧张。由于房屋拆迁过程中的一些不理解,郑恩兴情绪失控,拿着煤气罐冲到镇政府,随时可能发生过激行为。在这一突发事件现场,拿着摄像机、话筒出现的我们,很可能成为矛盾激化的导火索。果然,看到摄像机,他情绪更加激动。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我们做了三件事:1,立刻调整机位,从正面拍摄,改为将摄像机移至门口,通过门缝拍摄,减轻被拍摄者心理压力;2,我们一直保持镇静,并始终用真诚的眼睛看着他,和他做无声的交流;3,在他狂吼发怒的间隙,抓住时机和他说了一句话:我们不是针对你,是来拍摄民警王辉的,是否播出一定会尊重你的意见。在受访者情绪如此激动的情况下,我们的真诚和尊重依然很快产生效果。他对我们的敌意渐渐消除,我们也才有机会记录下民警王辉如何化解这惊心动魄一幕的过程。事后,我们又两次上门和郑恩兴交流谈心。当我们即将告别小镇的时候,郑恩兴主动找到我们,告诉我们房子拆迁问题已圆满解决,他还带来了喜糖,说他要结婚了,邀请我们去参加他的婚礼。郑恩兴的故事和采访成为了片中一段精彩又很有说服力的内容。

  在小镇,我们还结识了80岁的老人马安西。三次去老人家里,和老人几个小时倾心交谈。老人家圆圆的脸,瘪瘪的嘴里没有一颗牙齿,说话时的真诚和天真完全征服了我们,我们成了朋友。有一天,在小镇另一户人家采访,出门时发现外面已下起了倾盆大雨,我们正发愁时,不远处,看见一个瘦小又熟悉的身影向我们走来,手里拿着两把雨伞,他就是80高龄的马安西老人。他说,看见你们刚才走过,下雨了,我来给你们送雨伞。那个瞬间,眼睛有些潮湿,老人“我来给你们送伞”——平静的一句话更直抵我们的内心深处,是的,“群众在我们心里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分量就有多重。”

  在这里,我们采访的并不是惊天动地的故事,但正是通过扎根生活,扎根群众的采访,我们从60多位因金融危机而失业的外来务工者的生活和感情中,梳理、提炼出民警王辉帮助失业人员找工作的电视专题报道《小镇民警维稳事》,塑造了一位具有全国典型意义的基层警察形象,报道和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应对金融危机,维稳保大局、保民生、保增长的重大时代主题,获得了2009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三、创新

  从2006年开始,电视外宣工作成为了我工作中的一个新内容,也是一个新课题、新挑战。于是,我们团队开始潜心钻研对外新闻传播规律和舆论引导规律,在探寻城市台对外宣传方式和路径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在这一举世瞩目的大事件中,我们却将镜头饱蘸深情地聚焦在了宁波奉化滕头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吕文广身上,拍摄《来吧来吧》。该片通过记录吕文广竞选上海世博会唯一乡村馆馆长的故事,用一个普通百姓的世博情缘,来反映上海世博会的重大主题。为了使我们的观点、立场、主张更有效地传达给国外受众,我们非常关注并着力表现了人物和故事。比如农民老吕训动物时的自信自得、学英语时的笨拙可爱、进入二十强时难以抑制的那种兴奋感,以及决赛前夕他的局促不安等等,甚至老吕紧张时把棉毛裤系在了衬衫外面的细节都给与了笔墨。这些片中令人过目难忘的细节,将作品要表达的情感与主张,在细节的表现张力中自然而然流淌,显得真实而有感染力。

  2011年,中国新闻奖首次设立国际传播奖,《来吧来吧》以高票获得了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一等奖,成为基层电视台参与重大事件对外报道,增强对外话语亲和力、感召力的一个成功范例。中国记协主席田聪明也对《来吧来吧》在对外传播中如何讲述好中国故事的探索和创新给予了肯定。

  2014年,在小平同志发表“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指示发表30周年重要讲话纪念活动中,我们创作了专题片《这里是故乡》。片子大胆改革了过去成就报道的固有做法,而把视角定位在宁波人的故乡情节上,以乡情为载体来反映30年的巨大成就。创意中,片子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三十年前八十年代的三江口,我们遍寻宁波电视台八十年代的资料画面,终于找到合适的镜头。为了给画面配合音效,我们想到要寻找到一种声音,那是一种能唤起人们记忆中老宁波情愫的声音,我们想到了八十年代生活中天天出现的、很有代表性、而现在几乎消失的一个声音,那就是以前载人三轮车独特的喇叭声。那些天,我们的记者在宁波及周边乡村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一看到三轮车就兴奋。找了一个星期后,终于,在庄市的一个小街里录到了这记忆中久违的三轮车喇叭声。纪念活动中,片头之后,第一个出现的就是这段音效。当片子最后一段解说词出现:这里是故乡,宁波。时光里的小桥流水人家,都市中的缤纷炫目繁华,时间改变过很多事物,可不曾改变,那一种情怀。浓浓的乡情赢得现场的宁波帮人士热烈的鼓掌和由衷的共鸣。

  好新闻不在纸上,而在路上。在路上,心中才会有方向;在路上,心中才会有责任;在路上,心中才会有群众;在路上。心中才会有感动。

  (作者周洋文为宁波广播电视集团电视频道群总监、高级记者,2014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为全国新闻战线“践行价值观、培育好风尚”典型人物。曾获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中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浙江省飘萍奖、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本文内容略作删节)

信息速递更多+

三项学习教育更多+

宁波新闻界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