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新闻界电子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宁波记协  >  宁波新闻界电子版

自媒体盛行下,纸媒的传播之变——以《宁波日报》教育新闻为例

2019-05-09  宁波记协

  在自媒体盛行的时代,一直有人在唱衰纸媒。的确,全国各地的报刊广告断崖式下滑,订阅量严重滑坡,报业寒冬似乎来临。微信公众号、大V公号,还有各种APP客户端吸引了大批原来纸媒的忠实读者。自媒体以灵活、即时的报道形式更容易在这快节奏的时代吸引众多粉丝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抓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纸媒以24小时为工作周期,与自媒体相比时效滞后,翻阅报纸也没阅读自媒体信息来得便捷,似乎劣势越发明显。但是纸媒拥有多年积累而来的品牌优势,还拥有一支专业的采编队伍,综合体现在这张新闻纸上的是敏锐、精准的报道,可信度极高。人们常有这样的行为,在自媒体众说纷纭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查阅报纸来核实哪些是正确的消息,哪些是谣言。在国内纸媒不景气的当下,欧美等地的纸媒却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美国的报刊征订量上升,增订的绝大部分是年轻客户。

  在自媒体盛行的当下,纸媒通过传播变化的策略也能寻到突围之路。作为宁波日报跑教育线的记者在两年半的跑线写稿中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人物报道套路多元化

  以往纸媒整版的铺天盖地的典型人物报道虽然气势很大,但靠体量取胜的做法越来越不讨读者的巧了。试想一篇七八千字的人物通讯,现代人是没有耐心从头读到尾,最多读了大标题后,再浏览几个小标题,再挑自己感兴趣或认为好的那些段落读一读。说实话,这样的传播效果真的很差。树立起来的典型人物与普罗大众的距离很大,似乎不食人间烟火,不可亲也不可学,实在太高大上了。

  在现实的传播环境下,人物报道必须跟随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做到套路多元化。2016年刚接手跑教育线时,在挑选教师节典型报道时,我选取了宁波中学新疆班的老师这个集体作为通讯写作对象。10多年新疆班办学积累了丰厚的素材,但不能按照以往的高大上套路来写作,要写得具体可感、有故事有泪点能打动人,又要有一定的阅读节奏在里面。我选取了以火车从南疆向宁波出发这个场景开头,中间以宁波中学新疆部主任刘晓洁老师的回忆串起这10多年里发生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人故事,最后以宁波中学食堂、宿舍的准备情况迎接这批民族孩子的到来收尾。新疆班的孩子可以讲述的故事有很多,从中挑选了孩子面临失学时宁波老师的帮扶,生病时如亲人般的照顾,在学业上的认真帮扶等三个方面故事,层层递进,很好地体现了宁波中学新疆班全体教师既当老师,又当爸妈的角色。短短2300字干净利落,读起来不累,但传播的思想与情感价值却一点也不低。

  2016年教师节还有一个北仑四代为师的大通讯反响也很好。在采写时,我就想好以近代教育史上关键时间点作为线索,串起这一家子四代教师,四千多字的通讯除去头尾,分割成每部分七八百字的体量,写作上突出每代教师的鲜明特点展开写,故事性强。

  在2017年教师节,我挑选了援藏教师集体,采取集纳式报道方式呈现他们的先进事迹。在2018年教师节,则选取了省优秀农村教师和省师德楷模共12人,以系列人物报道的方式呈现。每位人物报道时,采用多种表达方式,有人物名片做人物简介,有获奖感言写出老师心声,再配以工作照片,正文则抓取这位老师最明显的特质展开写,每篇800字左右。这样的处理方式也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在今年教师节报道的自选动作上,我还挑选了一名普通初中班主任,以一件件学生回忆里的暖心小故事建构通讯,效果也不错。

  招生报道的求新求深

  教育条口报道中大量的是招生信息。每年三四月份是小学、初中和高中各类招生政策发布的旺季;6月、10月和来年的1月是高考相关信息;7月和8月是高校不同批次的招生咨询会和录取信息。这些信息的关注度极高,也是纸媒吸引读者的一个发力点。可是自媒体和APP客户端在第一时间就发掉这些信息了,纸媒翌日的报道怎么寻找第二落点?

  我认为在招生报道中求新求深是一条出路。

  今年宁波小升初政策有很大变动,这预示着整个义务教育段的教学生态有大变动。在新闻发布会的现场,我先把招生政策做成信息归类后,发到甬派客户端上,做好第一落点。接着,对市教育局分管此项工作的副局长做了一个深入的专访,理清这一重大变动的背景所在,接下来市局还会有哪些举措做个展望,重新梳理小升初政策的要点,再结合采访家长、学校教师写成一个千余字的解释性报道在翌日的纸媒上刊发。

  紧跟今年小升初招生新政,我发现提前招生的初中名校居然私设报名门槛,违反市教育局的相关规定,在采访核实后写成稿件刊发,也成为当天报纸上较为吸睛之稿。

  小升初实行两批走,第一批摇号+面试,第二批自主招生。宁波有多少学生报名摇号,摇中率又是多少,这些学生来自哪些小学,分布情况如何?面试又问了些什么?盯牢每所招生的初中名校,信息梳理后进行报道,确保信息准确、有用。

  随后,明年起宁波中考政策也有重大变动。在与往年政策做比对后,挑出最有价值的写成纸媒版稿件。新媒体报道虽快,但大量有用信息均淹没在一堆材料里,阅读难抓住重点。

  6月至8月,各高校招生启动。站在读者立场思考,若我作为一名考生或家长最需要了解的是什么?作为信息传播者,我在思考信息解读到哪一层才能讲透彻。然后,对每个招生信息进行这样两个站位分析,提炼出最有价值的内容来。比如:浙大理工转为公办第一年,招生专业、人数和待遇等均有变化,就把这些信息写成一个800字左右的稿件刊发在纸媒上。“三位一体”提前批招生中,宁波高校专业有哪些变化,预判今年招生的分数及要求,与普通高考录取上做些对比,然后写进稿件里。随后,多场的高校招生咨询会也是关注热点之一。每场招生会看起来很相似,但深入了解后大不相同,首先来参加的家长和考生层次不同,来的高校层次也不同。每场招生会上,深挖亮点和变动点。比如,高职院校学生不急着找工作,原因何在?三分之一的学生专升本了,另有三分之一的在校企对口实习中就落实了岗位,所以来逛逛招生会心态自然不同,来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岗位。此外,在本科院校的招生会上,中外合作专业非常受热捧,这与宁波经济的高外向度有关,就业前景非常好。再比如,生源是生命线,在招生会上,各高校打出种种优惠,招揽优秀学生就读,这也体现了高校招生心态,也给优秀学生多了几重选择。招生会现场,以往是家长做主,现在是孩子主导、家长出谋划策来决定读哪所学校哪个专业。

  这些信息在一次传播后,随着时间推移还会丰富起来,可以做类似的大数据分析。比如,三位一体招生,是高考招生季众多考生热衷的高考途径之一。这真的是一条捷径,还是大多数考生成“陪跑”,反而干扰了正常的普通高考?通过对当年和往年报名人数、录取人数的数据分析,对参加三位一体考生的个案采访,还有对高校招生办、中学学业导师的深入采访,得知三位一体招生是件好事,并非人人适合。哪些学生适合这一高考途径,怎样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等等,做出详细解读。

  深度报道的传播之变

  深度报道并不是篇幅长就是。我认为深度报道的理念应当贯彻在每一篇报道中。

  大学生公益创业成为我关注的热点已有2年半。第一次接触这一选题是在浙大理工的一个论坛上,结合宁波各高校的大学创业,我写了一个《大学生公益创业热起来》的稿件。随后,跟进数个公益创业的大学生项目,发现要做好还需要迈过多道坎。接着跑到相关的民政、慈善、团委等部门做采访拓展,发现社会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支撑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社会认知也需要进一步提升。随后写了一个版的深度报道。

  校外培训机构是教育之痛,更有愈演愈烈之风;政府层面七部门联手打击。我一直关注校外培训机构这一选题,在众多动态报道中融入自己的思考和观察,为什么取缔这么难,为什么现在每个孩子都在上培训班?随着思考的深入和采访面的扩大,写成了《重拳整治下的甬城培训市场》,中肯地提出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形成合力,还需要家长们有理性认识,当然少不了教育行政部门的考试指挥棒的正确导向。

  海外游学似乎成了每个学生的标配,有这个必要吗?经过对学校、有海外游学经历的学生、旅行社、培训机构的采访,全面还原海外游学真相,提醒家长理性对待。某种程度上,海外游学更像是一件过度包装的产品,价格虚高,游学线路华而不实,对个体学生来说并非人人适合。

  (作者:蒋炜宁 宁波日报报网政法社会新闻部)

信息速递更多+

三项学习教育更多+

宁波新闻界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