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宁波记协  >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  >  学习园地

时政报道的创优实践——《习总书记给我们回信了!》创作点滴

2019-05-06  宁波记协

   由余姚台采制的广播长消息《习总书记给我们回信了!》有幸荣获2018年度宁波市广播电视政府奖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和2018年度宁波新闻奖一等奖,消息传来,参与创作的采编播人员都松了一口气:总算抓住了机会,没有浪费这个对我们的职业生涯来说难得一见的大题材。

  2018年3月1日,对余姚人民来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余姚市四明山区的红色村庄横坎头村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封带着深厚情谊和重重嘱托的回信。在信中,习总书记深情回忆15年前来横坎头村考察调研的情景,肯定近年来村里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的发展道路,同时鼓励写信的横坎头村全体党员,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确实,“习总书记给我们回信”这一事件本身就具有好新闻的第一大要素——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但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众多信息当中,去芜除杂,定下报道的主题及相应的体裁、结构,挑选典型的音响及人物、事例,都需要现场的全局把控和及时准确定位。

  3月1日中午,采访组赶到横坎头村时,省、宁波市的众多媒体同行也已经汇聚一堂。除了宣读回信,当天还安排了镇、村干部、党员及村民代表参加座谈及回顾15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横坎头村考察调研的情景。考虑到作为重大主题报道的严肃性和庄重性及新闻的时效性,选择了最中规中矩的题材——长消息。但如何让相对枯燥的时政新闻显得更有温度与深度?则需要在具体的采写中来精挑细选了。当天中午与下午,采访人员分组采访了十多位镇村干部、党员及群众代表,录音素材多达四、五个小时。这么多的素材整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对发稿时效性来说显然会是十分被动的。所以,在素材的挑选上首先要服从新闻报道的主题。

  此次报道的主题如何确立呢?得益于近年来对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理论学习,报道的创作过程中,作品首先将目光聚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明确了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端地,其15年前对浙东红村发展的指示具有重要意义,与十九大报告中的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两山”理论等一脉相承的报道主旨,随后再沿着这一主题加入有血有肉的细节与事例。

  作品中现场声的运用是相对丰富的,从开场的直接切入到随后的回信部分内容的宣读、到横坎头村党委书记的15年前回顾都采用了现场声音。虽然现场声受现场环境的干扰,音质效果不如单独的采访,却最能体现现场所有人的激动和喜悦之情,是最具有感染力的。

  确实,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时刻,作为这一幕的记录者,采访组也是始终处于感动与激动之中。这其中不乏动人的小插曲:时任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代表省委宣读回信。纸短情长,饱含深情的第一遍之后,本该进入下一个议程,他却突然出声打断了主持人,要求将回信再念一遍!这个要求让大家一怔之后就是会心地点头,是呀,这个春天,是宁波人民最幸福的春天,就让我们再细细地感受一番习总书记的对老区、对基层群众的关切之情吧!于是就有了作品中这样的表述:村会议室里,郑栅洁和大家一起沉浸在喜悦和激动中,将总书记的回信念了一遍又一遍。

  回信宣读内容中挑选了“15年前到你们村的情景我都记得,我一直惦记着乡亲们……”,娓娓道来的一句开场白一下子戳中了泪点,拉近了总书记与乡亲们的距离,使回信成为总书记写给横坎头村的一封“春节家书”。随后,作品又回顾15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横坎头村考察调研时的指示与期望,凸显传承红色基因,实现绿色发展理念的最早雏形,以及横坎头村遵照指示精神,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丰富实践。

  作品的结尾,则以年轻大学生村官的感受与决心来承接乡村振兴这个新的时代主题,表达横坎头村传承好红色基因,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的美好期许。

  (作者:余姚台 胡晓东)

信息速递更多+

三项学习教育更多+

宁波新闻界更多+